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肝病毒引起,可母婴、血液、性传播,婴幼儿等为易感人群,有急慢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等诊断,治疗分一般、抗病毒、保肝等,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预防。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二、病原体相关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等。
三、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通过乳汁等将病毒传给婴儿,这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患有乙肝的育龄女性,需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等,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2.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纹身、穿耳等侵入性操作使用了被污染的器械等都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场所,未严格消毒器械就进行侵入性操作,就存在感染风险。对于有输血史、血液透析史等人群,要关注乙肝相关检测。
3.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体液传播乙肝病毒。在性活跃人群中,若一方感染乙肝病毒,另一方应接种乙肝疫苗以产生保护性抗体,降低感染风险。
四、易感人群
一般人群普遍易感乙肝病毒,尤其是以下人群更易感染:
1.婴幼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易慢性化。
2.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等,若防护不当,感染风险较高。
3.多个性伴侣者:增加了通过性传播感染乙肝的几率。
4.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接触血液的机会多,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大。
五、临床表现
1.急性乙肝
黄疸型:起病较急,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黄疸期持续1-2个月,之后逐渐消退,症状减轻。
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往往在体检时发现。
2.慢性乙肝:急性乙肝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者转为慢性乙肝。患者可反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相关表现,如腹水、消化道出血等。
六、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产生的。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现在正在感染乙肝病毒。
2.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对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等有重要意义。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高往往提示病毒复制活跃,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评估等。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
2.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如乙肝病毒DNA阳性、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达到一定水平等情况,可根据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3.保肝治疗:可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改善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八、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可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对于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无免疫力的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严格筛查献血者;避免不安全的注射、纹身、穿耳等行为;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
3.管理传染源:对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进行规范管理,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应进行规范处理,避免传播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