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肌肉痉挛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和病因针对性处理。一般处理措施有拉伸肌肉(如小腿、大腿肌肉痉挛的不同拉伸方法)、按摩(不同人群按摩力度不同及手部肌肉按摩方法)、热敷(不同人群热敷温度和时间调整及操作方法);病因针对性处理包括电解质紊乱相关(低钙、低钾的不同补充方式)、运动相关(运动中及运动后不同处理及调整运动计划)、疾病相关(结合原发病治疗肌肉痉挛)。
一、一般处理措施
1.拉伸肌肉
原理:通过缓慢、持续地拉伸痉挛的肌肉,可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例如,小腿肌肉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同时将足背屈,使腓肠肌拉伸。对于年轻人群,如果是运动中出现小腿肌肉痉挛,可由同伴帮助进行拉伸;对于老年人,自身也可尝试缓慢进行拉伸动作,但要注意避免因拉伸幅度过大而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拉伸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剧烈拉伸引起血压波动等不良事件。
操作方法:以大腿肌肉痉挛为例,患者可平卧位,将腿伸直,用双手抓住前脚掌,缓慢向身体方向拉,每次拉伸保持15-30秒,可重复进行。
2.按摩
原理:按摩能够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按摩的力度有所不同。年轻人肌肉较发达,可适当加大按摩力度;老年人肌肉相对松弛,按摩力度要轻柔。对于有皮肤疾病或皮肤破损的人群,要避免在相关部位进行按摩,防止加重皮肤损伤。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按摩可能会引起局部出血加重,应避免。
操作方法:以手部肌肉痉挛为例,用另一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对痉挛的手部肌肉进行揉捏,从手指开始向手掌方向进行,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10分钟。
3.热敷
原理:热敷可以使肌肉放松,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热敷的温度和时间要适当调整。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肌肉容易疲劳痉挛,可适当延长热敷时间;办公室人群久坐后出现肌肉痉挛,热敷时间一般15-20分钟即可。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可先用手腕内侧测试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操作方法: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痉挛的肌肉部位,温度保持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二、病因针对性处理
1.电解质紊乱相关肌肉痉挛
原理:当体内电解质如钠、钾、钙等失衡时会引起肌肉痉挛,其中低钙血症较为常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补充电解质的方式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电解质补充要遵循儿科安全原则;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补充时要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对于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补充电解质要谨慎,防止加重肾脏负担。
处理方法:如果是低钙引起的肌肉痉挛,可通过饮食补充钙,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但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钙剂。如果是低钾引起的肌肉痉挛,可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严重低钾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钾剂。
2.运动相关肌肉痉挛
原理:运动中肌肉痉挛可能与肌肉疲劳、热身不充分等有关。对于不同运动习惯的人群,预防和处理方式不同。经常运动的人群要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经常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容易出现肌肉痉挛。对于有运动损伤病史的人群,运动时要更加注意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的选择,避免再次引发肌肉痉挛。
处理方法:运动中出现肌肉痉挛时,首先按照一般处理措施中的拉伸、按摩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瑜伽放松等,帮助肌肉恢复。对于运动后肌肉痉挛频繁发生的人群,要调整运动计划,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并在运动前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放松。
3.疾病相关肌肉痉挛
原理:某些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可引起肌肉痉挛。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肌肉强直等症状,其中可能包含肌肉痉挛表现。对于患有此类疾病的人群,处理肌肉痉挛需要结合原发病的治疗。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在处理肌肉痉挛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神经系统症状的不当方法。
处理方法: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肌肉痉挛,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帕金森病治疗,同时配合肌肉痉挛的一般处理措施。对于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要在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基础上,处理肌肉痉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