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查。血常规中肺鼠疫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细菌学涂片镜检可发现典型鼠疫杆菌形态,培养可确诊;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阳性、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分子生物学PCR可早期快速诊断,不同人群检查需考虑相应因素影响。
一、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
意义:肺鼠疫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明显增高,一般可达(10-30)×10/L,高者可达(50-100)×10/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这是因为机体在感染鼠疫杆菌后,启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被大量募集到感染部位发挥吞噬等免疫作用。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类似,不过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需要结合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例如新生儿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为(15-20)×10/L,1岁以内约为(11-12)×10/L等,感染肺鼠疫时白细胞计数会超出相应年龄段的正常范围且升高更为显著的可能性较大。
病史影响:有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其白细胞计数的基础值可能异常,在感染肺鼠疫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基础病史综合判断。
血小板计数:部分肺鼠疫患者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减少,这可能与鼠疫杆菌感染导致的机体凝血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细菌学检查
涂片镜检:
方法:取患者的痰液、血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做涂片,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可发现革兰阴性、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意义:如果镜检发现典型的鼠疫杆菌形态,结合临床症状高度提示肺鼠疫。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类似形态的细菌鉴别,不过鼠疫杆菌的两极浓染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能够获取有效的标本进行镜检,同时要注意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多的痛苦和损伤。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采集标本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标本采集的影响,比如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采集淋巴结穿刺液时要注意出血风险等。
细菌培养:
方法: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血琼脂培养基等,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一般为28-30℃,需氧或兼性厌氧环境)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有无鼠疫杆菌生长。
意义:细菌培养是确诊肺鼠疫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培养出鼠疫杆菌则可明确诊断。培养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菌种鉴定等,为后续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在进行细菌培养时,要注意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条件是否适合儿童相关的微生物生长特点等,同时要确保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其细菌培养结果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
三、血清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
原理:利用鼠疫杆菌的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结合,通过血凝反应来检测抗体水平。
意义: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阳性,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增长具有诊断意义。可以辅助诊断肺鼠疫,尤其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者早期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时,要注意抗体水平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参考范围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原理:通过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标本中的相应物质结合,利用酶催化底物显色的原理来检测抗原或抗体。
意义:可以检测鼠疫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肺鼠疫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较早地检测到感染相关的免疫反应标志物。
年龄与病史影响:儿童患者在进行ELISA检测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比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情况可能导致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水平与成人不同。有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干扰ELISA的检测结果,需要仔细分析。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PCR):
原理:利用PCR技术扩增鼠疫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鼠疫杆菌。
意义: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快速地诊断肺鼠疫,尤其是对于一些标本中细菌数量较少或者处于感染早期的情况,PCR检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在进行PCR检测时,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避免样本污染等情况影响结果。对于有基因检测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对PCR检测结果分析的影响,比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