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老化是胎盘功能减退,原因包括孕妇年龄因素(育龄及高龄产妇易出现)、自身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影响胎盘功能)、胎盘自身因素(血管、绒毛膜异常致功能下降)、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营养不良影响胎盘)、孕周因素(正常孕周推移及过期妊娠易致老化),孕妇应定期产检,孕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孕妇年龄因素
育龄女性: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胎盘的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等,导致胎盘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老化迹象。一般来说,35岁以上的孕妇相对更容易出现胎盘老化相关问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包括胎盘的生理功能都在逐渐衰退,细胞的代谢、修复等能力不如年轻时期。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年龄≥35岁)胎盘老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胎盘绒毛内血管床数目逐渐减少,血管发生硬化等改变,影响胎盘的物质交换功能。例如,有研究发现高龄产妇的胎盘绒毛间隙变窄,绒毛合体细胞结节增多等,这些结构上的变化都提示胎盘功能处于老化状态。
孕妇自身疾病因素
高血压: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其全身小动脉痉挛,胎盘也会受到影响。胎盘的血管发生痉挛收缩,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影响胎盘的正常功能,容易出现胎盘老化。例如,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胎盘绒毛水肿、血管梗死等情况较为常见,这都表明胎盘功能因为高血压相关的血管病变而趋向老化。
糖尿病:无论是孕前就患有糖尿病还是妊娠糖尿病的孕妇,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胎盘的代谢。高血糖可导致胎盘组织中糖代谢紊乱,引起胎盘血管病变,使胎盘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胎儿-胎盘之间的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从而促使胎盘老化。研究显示,糖尿病孕妇的胎盘重量可能增加,但胎盘的功能却处于异常状态,存在老化倾向。
慢性肾炎:患有慢性肾炎的孕妇,肾脏功能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而胎盘的血液供应与肾脏等器官的血液循环有一定关联。慢性肾炎会影响母体的血液循环状态,导致胎盘血液灌注不足,长期如此会造成胎盘老化。胎盘的病理检查可见绒毛硬化、间质纤维化等老化表现。
胎盘自身因素
胎盘血管因素:胎盘的血管如果出现异常,比如血管数量减少、血管结构异常等,都会影响胎盘的功能。例如,胎盘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数量不足,或者血管发生栓塞等情况,都会使胎盘向胎儿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下降,进而导致胎盘老化。
胎盘绒毛膜因素:胎盘绒毛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胎盘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如果绒毛膜出现病变,如绒毛膜退行性变等,会影响绒毛的正常代谢和物质交换功能。随着孕周的增加,正常情况下胎盘绒毛膜会有一定的生理性变化,但如果这种变化过于明显,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导致胎盘老化。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孕妇吸烟会使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这些物质会引起胎盘血管收缩,减少胎盘的血液供应。长期吸烟的孕妇,胎盘血管容易发生痉挛、狭窄等病变,影响胎盘的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从而加速胎盘老化。例如,吸烟孕妇的胎盘绒毛血管密度可能低于不吸烟孕妇,这提示胎盘的功能受到了不良影响。
酗酒:孕妇过量饮酒,酒精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盘的代谢和功能。酒精可导致胎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影响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使胎盘血流受阻,进而造成胎盘老化。有研究发现,酗酒孕妇的胎盘组织中一些与血管调节相关的因子水平异常,提示胎盘功能处于老化状态。
营养不良:孕妇如果在孕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一些重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会影响胎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维持。例如,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胎盘细胞的合成和修复,缺乏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会使胎盘容易受到氧化损伤,从而导致胎盘老化。如果孕妇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胎盘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出现老化表现。
孕周因素
正常孕周推移:随着妊娠孕周的增加,胎盘会逐渐成熟并趋向老化。一般来说,妊娠36周后胎盘开始逐渐老化,但这也存在个体差异。正常情况下,胎盘的老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到妊娠晚期,胎盘的绒毛间隙变窄,绒毛内血管的管壁增厚等,都是胎盘老化在结构上的体现,这是一种随着孕周增加而出现的生理性-病理性变化过程,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老化范围则属于异常情况。
过期妊娠:妊娠达到或超过42周称为过期妊娠,过期妊娠时胎盘老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过期妊娠时,胎盘的血液循环逐渐障碍,胎盘的绒毛血管床进一步减少,绒毛间质纤维化增加,胎盘的物质交换和合成功能显著下降,导致胎盘老化严重,会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对胎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孕妇而言,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非常重要,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可以监测胎盘的情况,及时发现胎盘老化等异常问题。如果发现胎盘老化,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母婴的健康。同时,孕妇在孕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胎盘老化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