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可引发多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肢体瘫痪、肌张力异常)、感觉功能障碍(躯体感觉减退或丧失、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功能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以及精神心理障碍(抑郁、焦虑),不同患者在各障碍的表现、发生风险、恢复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肌张力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活动受限,如痉挛性瘫痪患者常出现肌张力增高,上肢表现为屈肌肌张力增高,下肢表现为伸肌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阻力减小,这类患者肢体容易出现不自主的下垂、摆动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导致的神经对肌肉的调控失衡有关,不同性别患者在肌张力异常的表现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康复治疗的反应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感觉功能障碍
躯体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可能出现躯体感觉减退,表现为对疼痛、温度、触觉等刺激的敏感度降低。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衣物的摩擦、热水的温度等。严重时可出现感觉丧失,完全无法感知外界刺激。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使得身体接收外界感觉信息的神经信号传递受阻。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感觉功能减退而更容易发生烫伤、擦伤等意外伤害,需要家人更加细心的照料,帮助其避免接触危险刺激源。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感、刺痛感、蚁走感等。例如患者会感觉肢体像有虫子在爬一样的蚁走感,或者局部皮肤有麻木、刺痛的异常感觉。感觉异常的产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变部位神经的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因血管基础状况较差,感觉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或恢复相对困难。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力减退较为常见,患者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刚放下的物品放在哪里、刚说过的话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等结构,这些脑区是存储和提取记忆的重要部位。对于有既往脑血管病史或存在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记忆力减退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记忆力减退的表现和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本身记忆力随年龄增长有自然减退趋势,脑血管病可能加重这一情况。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如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容易分心,无法很好地配合治疗。注意力不集中与脑部病变影响了大脑的注意调控系统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且恢复相对较慢。
言语功能障碍
失语症:若病变累及语言中枢,患者可能出现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只能说出个别单字)、感觉性失语(患者能流利说话,但内容无意义,且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的表现)等。言语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言语功能障碍的表现和康复预后上可能存在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能在沟通障碍带来的心理压力上更大,但同时也可能有更强的康复动机来努力恢复言语功能。
构音障碍:部分患者表现为构音障碍,即发音不清、说话费力,这是由于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或肌肉功能受损,导致发音时的肌肉协调运动出现障碍。例如患者说话时字音含糊不清,难以让他人准确理解其表达的内容。构音障碍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影响了负责构音的神经通路和肌肉控制有关,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肌肉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构音障碍的恢复相对更具挑战性。
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可能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吞咽困难,患者在进食或饮水时容易出现呛咳、吞咽费力等情况。吞咽困难的发生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吞咽反射的神经调控,使得吞咽过程中的肌肉协调运动失常。不同年龄的患者吞咽困难的表现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需要特别的营养支持和吞咽训练来保障其营养需求;老年患者吞咽困难可能导致误吸、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更加谨慎的饮食管理和康复训练。
精神心理障碍
抑郁:不少患者在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后会出现抑郁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例如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不再有兴趣,整天闷闷不乐,晚上难以入睡或早醒等。抑郁的发生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不同性别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相对更易出现抑郁情绪,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抑郁表现也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功能障碍明显而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焦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坐立不安、心悸、手抖等。焦虑的产生与患者对疾病后遗症带来的生活功能受限、未来预后等的担忧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和康复效果,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