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术后肠粘连是常见并发症,由手术创伤、腹腔内环境等因素引发,有轻重度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诊断,可从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预防,轻度可非手术治疗,肠梗阻经非手术无效则需手术松解粘连。
一、阑尾炎术后肠粘连的定义
阑尾炎术后肠粘连是指在阑尾炎手术之后,腹腔内的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之间发生的粘连现象。这是阑尾炎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发生机制
1.手术创伤因素
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组织受到器械操作、牵拉等创伤,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手术切口处的组织损伤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引发腹膜的渗出。例如,手术操作会使腹膜间皮细胞受损,腹膜的正常屏障功能被破坏,进而引起纤维蛋白原等物质渗出,这些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如果没有被完全吸收,就会逐渐机化形成粘连。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术创伤同样会引发类似的炎症反应过程,只是儿童可能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等情况,粘连发生的风险也需要关注。成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修复和代谢能力有所变化,也会影响粘连的发生概率。
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对肠粘连的影响也有差异。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由于手术切口较大,对腹腔内组织的扰动更明显,发生肠粘连的几率相对较高。
2.腹腔内环境因素
正常腹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而在阑尾炎术后,炎症刺激会使腹腔内浆液性质改变,变得黏稠,有利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粘连的形成。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身体的代谢调节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腹腔内炎症的消退和组织修复过程,进而增加肠粘连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者,其身体的炎症状态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也可能促进肠粘连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轻度肠粘连
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部不适,如隐痛、腹胀等,症状往往比较轻微且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进食后偶尔的腹部不舒服,但是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饮食和腹部表现。成年患者如果生活节奏较快,可能也容易忽略这些轻微症状。
2.重度肠粘连
可能出现肠梗阻的相关表现,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腹痛通常为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较剧烈。例如,患者会突然感到腹部一阵一阵的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带有胆汁。腹胀会逐渐加重,腹部膨隆。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重度肠粘连导致肠梗阻时,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及时处理。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可以观察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但对于轻度肠粘连可能难以直接诊断。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腹部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尽量采用合适的曝光条件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腹部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肠管的粘连情况,对于判断肠粘连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有重要价值。CT检查可以发现肠管之间的粘连形成的条索状影等。成年患者和儿童患者都可以进行腹部CT检查,但儿童需要根据体重等情况调整扫描参数。
2.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阑尾炎手术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腹部有轻度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等典型的腹膜炎表现(在无肠梗阻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体格检查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的腹部体征可能不如成年患者典型,需要医生更加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评估。
五、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方面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轻柔操作,减少对腹腔组织的损伤。使用精细的器械,避免过度牵拉肠管。对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要利用好腹腔镜的优势,通过微创的操作方式降低对腹腔内环境的扰动。在儿童患者的手术中,更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因为儿童组织娇嫩,避免造成过度创伤。
手术结束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腹腔内纤维蛋白等渗出物的残留,降低粘连形成的几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要积极控制血糖,改善身体的代谢状态,有利于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
2.术后护理方面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术后早期让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随着病情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下床轻微活动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适当的活动,如被动活动四肢等,但是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成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期卧床。另外,合理的饮食也很重要,术后早期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保证营养供应的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早期活动要在医护人员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六、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肠粘连且无肠梗阻表现的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同时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根据儿童的体重、脱水程度等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以采用中药灌肠等辅助治疗方法,促进胃肠蠕动恢复。
2.手术治疗
当肠粘连导致肠梗阻且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松解粘连。在手术过程中,要仔细分离粘连的肠管等组织,尽量减少再次粘连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对儿童肠管等组织造成新的损伤。成年患者在术后同样要注意按照术后护理要求进行恢复,降低再次粘连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