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截瘫是第二胸椎以上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有运动、感觉、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多方面障碍,可通过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诊断,康复包括肢体和二便功能训练,护理涉及皮肤、呼吸道、心理等方面,儿童和老年高位截瘫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其对患者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
一、高位截瘫的定义
高位截瘫是指横贯性病变发生在脊髓较高水平位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常见病因包括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脊柱骨折、脱位损伤脊髓)、脊髓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血管畸形等)等。
(一)解剖学基础相关
脊髓在脊柱椎管内,不同节段对应不同的身体功能支配区域,高位截瘫所在的较高水平脊髓节段受损后,会影响到相应平面以上及以下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导致身体多部位出现功能障碍。例如,第二胸椎以上脊髓受损,可能会影响到上肢部分肌肉运动、感觉以及胸部、腹部等区域的相关功能。
二、高位截瘫的临床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瘫痪:受损平面以下的肢体肌肉力量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运动能力,高位截瘫患者往往上肢、下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严重者四肢完全不能活动。比如上肢可能无法完成拿取物品、穿衣等精细动作,下肢无法站立、行走等。
2.肌张力改变:早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肉松弛,随着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这会进一步影响肢体的活动。
(二)感觉功能障碍
1.感觉丧失或减退:受损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会部分或完全丧失。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感知肢体是否有疼痛刺激、无法准确感知外界物体的温度等。
2.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过敏等异常情况,但相对较少见。
(三)二便功能障碍
1.排尿障碍: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不能自主排出,尿失禁则是尿液不自主流出。这是因为脊髓受损后,控制膀胱排尿的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
2.排便障碍:可出现便秘或大便失禁。脊髓受损影响了肠道的神经支配,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排便困难或失控。
(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体温调节障碍:由于脊髓受损影响了自主神经对体温的调节功能,高位截瘫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体温易波动,可出现高热或低温等情况,且体温调节不稳定,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2.血压异常:可能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如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从卧位改为站位时,血压会明显下降,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三、高位截瘫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脊柱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如是否有骨折、脱位等情况,帮助明确病因。例如能发现脊柱骨折导致的椎体形态改变、脊柱脱位等。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骨骼的细微结构,对于脊柱骨折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有骨碎片压迫脊髓等情况能更准确地判断。
3.MRI检查:对脊髓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直接观察脊髓是否有损伤、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等,是诊断脊髓病变导致高位截瘫的重要检查手段。例如可以发现脊髓内的水肿、出血、病变等情况。
(二)神经系统检查
1.体格检查:通过检查受损平面以下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情况来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如检查患者肢体的肌肉力量,用徒手肌力测试法评估肌力等级;检查深浅感觉,用针刺、冷热刺激等方法来判断感觉是否存在及减退的程度;检查腱反射,观察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是否存在及反射的活跃程度等。
2.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等检查,可以了解肌肉的电活动情况以及神经传导功能,辅助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例如通过肌电图可以发现肌肉是否有失神经支配的电位改变等情况。
四、高位截瘫的康复与护理
(一)康复方面
1.肢体功能训练:早期可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由专业康复人员帮助患者活动上肢、下肢的各个关节,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后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上肢的肌力训练、下肢的站立和行走训练等,借助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使用平行杠进行站立训练等。
2.二便功能训练:对于排尿障碍,可进行膀胱训练,如定时按压膀胱区协助排尿、使用间歇导尿等方法来管理尿液;对于排便障碍,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定时排便训练等方法来改善排便情况,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
(二)护理方面
1.皮肤护理:由于高位截瘫患者肢体活动受限,长期卧床,皮肤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等。
2.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痰液较多难以咳出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来稀释痰液。
3.心理护理:高位截瘫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例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诉求,为其提供心理安慰和鼓励等。
五、不同人群高位截瘫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高位截瘫
1.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位截瘫对其身体发育影响较大,除了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外,还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脊柱侧弯等畸形情况。同时,儿童的心理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
2.注意事项:在康复训练中要更加注重遵循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训练强度和方式要适当,避免过度训练对儿童身体造成损伤。心理护理方面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心态。例如选择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游戏化方式,增加儿童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家长要多陪伴儿童,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并及时给予安抚。
(二)老年高位截瘫
1.特点: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高位截瘫后康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因高位截瘫而加重,如心血管疾病等。
2.注意事项: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呼吸道、泌尿系统等的护理。康复训练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舒适度为主,避免过度强调恢复到完全正常的功能状态。例如对于老年高位截瘫患者,在进行皮肤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防止皮肤损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运动强度要低,时间要短,逐渐增加训练量;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确保基础疾病得到良好管理。
总之,高位截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了解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康复护理以及不同人群的特点和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