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牙龈出血可能由局部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激素变化)引起,局部口腔疾病中牙菌斑等是始动因子,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因凝血或造血功能异常致出血,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口腔感染致出血,药物和激素变化也可导致牙龈出血,出现晨起牙龈出血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控制全身性疾病基础病以改善牙龈出血。
一、局部口腔疾病导致晨起牙龈出血
(一)牙龈炎
1.发病机制: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始动因子,口腔卫生不良时,牙菌斑堆积在牙龈边缘,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牙龈组织变得脆弱,血管通透性增加,晨起时轻微的咀嚼或口腔活动就可能引起出血。例如,研究表明,约75%-80%的牙龈炎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症状,菌斑指数与牙龈出血指数呈正相关。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更容易患牙龈炎导致晨起牙龈出血。比如青少年牙龈炎患者,其口腔卫生状况往往较差,牙菌斑堆积明显。
3.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青春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青春期牙龈炎患者晨起牙龈出血情况相对更易发生。
4.生活方式: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饮食中糖分摄入过高,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牙龈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晨起牙龈出血。例如,吸烟者牙菌斑堆积更多,牙龈炎的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
5.病史:有口腔卫生不良病史、曾患过牙龈炎或牙周炎的患者,再次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更应考虑牙龈炎复发的可能。
(二)牙周炎
1.发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菌斑的作用外,还涉及细菌的侵袭和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龈组织遭到破坏,导致牙龈出血。牙周炎患者牙龈出血往往更为明显,且可能伴有牙龈肿胀、疼痛、牙齿松动等症状。多项研究显示,牙周炎患者中晨起牙龈出血的比例较高,且病情越严重,出血情况越频繁。
2.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是牙周炎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牙龈和牙周组织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牙周炎并出现晨起牙龈出血。
3.性别差异:一般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可能会使绝经后女性牙周炎发病率升高,晨起牙龈出血的可能性增加。
4.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患牙周炎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晨起牙龈出血。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加重,牙龈出血更易发生且不易控制。
5.病史:有糖尿病、吸烟等病史的患者,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需高度警惕牙周炎的可能,因为这些病史会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
二、全身性疾病导致晨起牙龈出血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容易出血。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时,牙龈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晨起时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研究发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约有30%-40%会出现口腔牙龈出血症状。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急性型,成人可呈急性或慢性型。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类型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可能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通常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但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曾有过血小板减少相关症状的患者,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应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
2.白血病
发病机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牙龈常出现出血症状,且可能伴有牙龈肿胀、苍白等表现。急性白血病患者牙龈出血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出现自发性牙龈出血不止。临床研究表明,约60%的白血病患者有牙龈出血症状,其中晨起牙龈出血是常见表现之一。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成人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见。
性别差异:一般无显著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通常与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但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白血病发病风险,进而导致牙龈出血。
病史:有接触有害物质病史、曾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需排查白血病。
(二)糖尿病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牙周炎等,从而导致牙龈出血。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进一步加重口腔炎症,使得牙龈出血更易发生且不易愈合。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其中晨起牙龈出血的发生率也较高。
2.年龄因素: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出现牙龈出血,但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口腔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更高。
3.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口腔并发症可能更易发生。
4.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饮食、运动量不足、血糖控制不佳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口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导致晨起牙龈出血。
5.病史: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应考虑糖尿病相关口腔并发症的可能。
三、其他因素导致晨起牙龈出血
(一)药物因素
1.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风险增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晨起时可能出现牙龈出血,且出血不易自行停止。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越高,牙龈出血的风险越大。
2.其他药物:某些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也可能引起牙龈增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导致晨起牙龈出血。具体药物的不良反应因药物种类而异,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口腔牙龈情况。
(二)激素变化
1.青春期: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导致晨起牙龈出血。这是由于青春期雄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出血。
2.妊娠期: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容易肿胀、出血,晨起时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称为妊娠期龈炎。研究表明,约2/3的孕妇会患妊娠期龈炎,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
总之,晨起牙龈出血可能是局部口腔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当出现晨起牙龈出血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口腔检查、血液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和改善牙龈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牙龈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