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没有表明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1、子宫收缩乏力
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使胎盘剥离面的开放血窦关闭,从而控制出血。当子宫收缩乏力时,血窦不能有效关闭,导致出血增加。
2、胎盘因素
胎儿娩出后,胎盘应在一定时间内自然娩出。若胎盘未能及时娩出,可导致胎盘剥离面血窦持续开放而出血。常见原因包括膀胱充盈使已剥离胎盘滞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胎盘嵌顿,如使用宫缩剂不当,引起宫颈内口附近子宫肌呈痉挛性收缩形成狭窄环,使已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内。
3、软产道裂伤
分娩过程中,软产道(包括会阴、阴道、宫颈等)可能因各种原因发生裂伤,导致出血。常见因素有胎儿过大、急产、助产手术操作不当等。会阴切开缝合时止血不彻底,或宫颈、阴道裂伤未及时发现和缝合,都可引起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出血特点是胎儿娩出后即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色鲜红。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产后出血不易控制。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会使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影响凝血过程。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如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产科并发症,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严重受损。
高龄产妇、有多次流产史或剖宫产史的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等属于产后出血的高危人群。这些产妇在孕期应加强产检,提前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措施。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