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胃部疾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糜烂性胃炎由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应激(如严重创伤等)引起,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症状隐匿,不同人群患病影响和应对有差异。
一、急性糜烂性胃炎
病因方面
药物因素: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是常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抵御胃酸等刺激的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胃黏膜糜烂。长期大量饮酒也是重要因素,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从而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例如严重外伤患者,在创伤后的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容易出现糜烂出血等情况。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慢性糜烂性胃炎
病因方面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在胃黏膜的细菌,它可产生多种酶和毒素,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和糜烂。据研究,约50%-80%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喜欢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都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慢性损伤,引发糜烂性胃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影响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增加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隐匿,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对于不同人群,糜烂性胃炎的影响和应对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若患糜烂性胃炎,多与感染幽门螺杆菌或饮食不当有关,比如经常食用不洁食物或刺激性食物,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老年患者患糜烂性胃炎时,由于其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弱,病情相对更易反复,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女性患者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若有不良生活方式等情况,也容易引发糜烂性胃炎,需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