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丙转氨酶升高可由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等病毒感染且传播途径不同)、药物性肝损伤(某些具肝毒性药物代谢损伤肝细胞)、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致肝细胞受损)、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与肥胖等相关、酒精性与长期饮酒致脂肪堆积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脏)、其他疾病(心肌梗死致心肌细胞受损、骨骼肌疾病致骨骼肌细胞受损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及伴相应症状)。
一、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引发,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释放入血液中,从而使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不同类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所差异,如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药物性肝损伤
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部分抗生素(如四环素等),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致使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中,造成谷丙转氨酶升高。
三、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肝细胞受损,进而使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等不同阶段。
四、脂肪性肝病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素相关,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引起肝细胞炎症、损伤,导致谷丙转氨酶释放进入血液,常见于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
(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虽属于酒精性肝病范畴,但也可单独作为脂肪性肝病的一种类型,因长期饮酒导致肝脏:内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堆积引发肝细胞损伤,致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五、自身免疫性肝病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肝脏组织识别为外来抗原进行攻击,引起肝脏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使得: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释放入血,从而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这类患者多有自身免疫相关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
六、其他疾病
(一)心肌梗死
心肌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等酶类可能释放入血,导致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同时还常伴有胸痛、胸闷等心肌梗死相关典型症状。
(二)骨骼肌疾病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骨骼肌疾病,骨骼肌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等物质可释放进入血液,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此类患者往往伴有骨骼肌相关的症状,如肌肉无力、萎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