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做未固定关节肌肉等长收缩、患肢近端关节活动;中期增加骨折邻近和远端关节活动度;后期骨折稳定后逐步负重、全面活动及平衡协调训练,且依个体情况调整,循序渐进,定期复查。
患肢近端关节活动:包括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在骨折固定允许的范围内。例如膝关节可在无痛范围内缓慢进行屈伸,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时更要缓慢、轻柔,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
中期功能锻炼(术后2-6周)
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骨折邻近关节的活动度。比如胫腓骨骨折术后2周左右,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可逐渐扩大,但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度。一般每次活动15-20次,每天4-5组。对于青少年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可适当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但仍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骨折部位远端关节活动:继续加强踝关节等远端关节的活动,可进行更主动的背伸、跖屈以及旋转活动,如踝关节的环形绕动,每次绕动10-15圈,每天3-4组。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关节承受压力相对较高,活动时要格外注意力度和范围,避免过度加重关节负担。
后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以上)
骨折部位稳定后的全面活动:当骨折部位达到临床初步愈合标准后(一般需要6周左右,具体需根据X线等检查判断),可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和全面活动。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双拐辅助下的部分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加强膝关节、踝关节等的全面功能训练,包括上下楼梯练习,开始时可健肢先上、患肢后下,逐渐过渡到患肢先上、健肢后下,每次上下1-2层楼梯,每天3-4次。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存在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足部的保护,避免发生足部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确保在合适的血糖水平下进行锻炼,防止因血糖波动影响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
平衡与协调功能训练:包括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可先在较稳定的环境下双脚并拢站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每次站立时间从10-15秒逐渐增加到30秒以上,每天进行3-4次。还可进行行走平衡训练,如在平地上直线行走、曲线行走等,提高患肢的协调控制能力。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在功能锻炼过程中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戒烟。
在整个功能锻炼过程中,都要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如年龄、骨折严重程度、健康状况等。锻炼要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疼痛加剧为度,同时要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功能锻炼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