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诊断包括有右上腹疼痛等临床表现及超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治疗有非手术的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及手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需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运动;特殊人群中儿童少见但发现需及时谨慎就医,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疾病制定个体化方案防术后并发症。
一、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多有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如有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时,体温可明显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内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积液等情况,能清晰显示胆囊的形态和结构,对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具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二、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胆汁分泌,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体液平衡,防止出现脱水等情况。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胆道感染。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解痉止痛:可使用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胆道痉挛引起的疼痛,但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儿童使用时要密切观察其反应。
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胆囊造口术:适用于病情重、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通过造口引流胆汁,改善病情,为二期手术做准备。
三、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急性发作期需禁食,缓解后逐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需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因过度限制饮食影响生长。
运动方面: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但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对促进身体代谢有一定帮助,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相对少见,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