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增长致颈椎生理性退变、长期慢性劳损、颈椎外伤、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代谢因素及某些疾病等均可引发,如30岁后颈椎间盘退变易致骨质增生,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过度颈部活动、急性外伤、先天性椎管狭窄、钙磷代谢紊乱、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都与之相关。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发生生理性退变。例如,30岁以后颈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水分减少、弹性降低,椎体边缘就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倾向,这是因为颈椎在日常活动中不断磨损,年龄越大磨损积累越多,骨质增生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颈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来说骨质增生的发生率较低,但如果有先天性颈椎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在较早年龄出现相关问题。
二、慢性劳损
长期不良姿势: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如长时间伏案看电脑、玩手机等,会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前屈状态,导致颈椎之间的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均,椎体边缘承受异常应力,长期如此易引起骨质增生。例如,每天长时间保持低头姿势的办公室职员,其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姿势工作的人群。
过度颈部活动:从事需要频繁转头、大幅度颈部运动的职业,如某些运动员(如拳击运动员、棒球运动员等),颈部过度活动会使颈椎椎体间关节磨损增加,刺激椎体边缘骨赘形成,进而引发骨质增生。
三、颈椎外伤
急性颈部外伤,如车祸中颈部突然受到撞击、高处坠落时颈部着地等,可能会导致颈椎椎体、椎间盘等结构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骨质增生现象。即使外伤当时症状不严重,后期也可能因为局部的损伤修复异常而逐渐出现骨质增生,影响颈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四、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先天性颈椎椎管狭窄者,其颈椎管容积相对较小,脊髓和神经根等结构所受空间限制较大。随着年龄增长和颈椎退变,椎体后缘骨赘等增生性改变更容易压迫脊髓、神经根等,而这种椎管狭窄的解剖基础使得骨质增生更容易对神经等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进而促使骨质增生相关问题的出现和发展。
五、代谢因素
钙、磷代谢紊乱等情况可能影响颈椎骨质的代谢平衡。例如,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流失加速,骨代谢出现紊乱,颈椎骨质容易发生退变和增生。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会影响骨的重建过程,导致骨质增生相关的病理改变更容易发生在颈椎部位。
六、疾病因素
颈椎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累及颈椎时,炎症会刺激颈椎周围组织,引起骨质增生反应。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导致颈椎关节出现炎症、破坏,进而促使骨质增生来试图修复异常的关节结构。
其他脊柱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也可能累及颈椎,引起颈椎骨质增生等改变。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等部位,可导致脊柱椎体之间的骨质增生、融合等病理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