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略高。发病与骨质疏松、外伤有关,有局部及全身症状,靠X线、CT诊断,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预后因基础病等有风险,康复训练重要,老年人和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骨量丢失,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轻微外伤甚至日常活动如扭转身体、平地滑倒等都可能引发骨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更易发生此类骨折。
外伤因素:直接暴力如重物撞击髋部,间接暴力如摔倒时髋部着地等,都可能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髋部疼痛明显,不能站立或行走,局部肿胀,皮下可出现瘀斑,患肢短缩、外旋畸形,典型的外旋角度可达45°-90°。
全身症状:老年人骨折后,由于创伤应激等,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但一般体温不超过38.5℃,若体温持续升高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骨折块移位不明确或需要更精确评估骨折情况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等方法进行治疗,牵引期间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手术治疗:目前多倾向于手术治疗,尤其是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等,髓内固定如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具有固定牢固、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能早期让患者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
预后及康复
预后:如果治疗及时且顺利,部分患者可恢复行走功能,但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骨折愈合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仍较高,而且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康复: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非常重要。非手术治疗患者在牵引期间就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等,术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拄拐行走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质疏松,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密度情况,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改善骨质量。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卧床并发症。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训练强度要适中。
女性:绝经后女性要重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可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来预防骨质疏松,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风险。在发生骨折后,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关注心理状态,因为骨折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必要时可寻求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