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与饮酒、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慢性肝炎病史等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治疗有手术、局部、全身治疗等方式。
一、发病情况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中年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40-50岁为高发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对较多,且雄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肝脏负担,损伤肝细胞,进而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长期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有慢性肝炎病史的人群,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炎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炎症反复刺激,容易逐渐发展为肝癌,据统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病史: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若家族中有原发性肝癌患者,其发病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患有某些肝脏基础疾病,如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结节可能发生癌变,从而引发原发性肝癌。
二、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还可能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黄疸(皮肤黏膜发黄、尿黄等)等表现,黄疸是由于肝癌组织压迫或侵犯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进入血液引起。
体征:可能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水(腹部膨隆)、脾大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也较高,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较常用的肿瘤标志物,若AFP持续升高且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情况,结合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诊断肝癌;此外,还有其他相关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如部分肝切除术等,能直接去除肿瘤组织,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情况等综合评估。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等,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通过局部产生高温使肿瘤组织坏死;TACE是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全身治疗: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可能会采用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靶向治疗药物能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发挥作用,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