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耻骨骨折需从多方面着手,日常活动和运动要注意防护,通过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维持骨骼健康,控制骨质疏松症等基础疾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相关防护与管理。
一、加强安全防护
(一)日常活动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进行可能导致骨盆受伤的活动时要格外小心。例如,在步行或跑步时,要留意脚下路况,避免踩空摔倒。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平衡能力可能下降,更要注意行走环境的安全,选择平坦、无障碍物的道路行走。在上下楼梯时,要扶好扶手,缓慢有序地进行,防止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导致耻骨骨折。
(二)运动防护
参与运动时,要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以球类运动为例,在进行篮球、足球等运动时,要佩戴合适的护具,如护膝、护髋等,减少身体受到撞击的风险。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使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达到较好的运动状态,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对于专业运动员,要遵循科学的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受伤可能性。
二、维持骨骼健康
(一)合理饮食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以维持骨骼健康。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等。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一定量的牛奶,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来获取维生素D,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即可,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暴晒。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等,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适当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对骨骼健康有益。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成年人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速度保持在适中状态。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如进行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进而对骨骼起到支撑作用,减少骨折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应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处于骨骼发育阶段,运动有助于促进骨骼生长;老年人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
三、控制基础疾病
(一)骨质疏松症的管理
如果患有骨质疏松症,要积极进行管理。骨质疏松症会使骨骼变得脆弱,增加骨折风险,其中包括耻骨骨折。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同时,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骨骼状况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碰撞和摔倒,居住环境要进行安全改造,如安装扶手等,防止发生骨折事件。
(二)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
一些其他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骨骼健康从而增加耻骨骨折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骨骼代谢。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用药等方面也需要注意对骨骼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对骨骼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