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的诊断通过病史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病史采集需问受伤机制和症状,体格检查观察肿胀瘀斑、查活动度和压痛及足背动脉;影像学检查中X线常规正侧位、斜位片可初步筛查但可能漏诊,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细节,MRI对隐匿性骨折和软组织损伤有优势。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例如是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还是低能量创伤(如扭伤等)。不同的受伤机制对于距骨骨折的判断有一定提示作用,比如高能量创伤更易导致复杂的距骨骨折。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询问近期是否有剧烈活动史等可能与骨折相关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需了解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因为骨质疏松可能增加骨折风险且影响骨折的表现。
了解受伤后的症状,如受伤部位是否疼痛、肿胀、畸形,是否能负重等。
2.体格检查
观察受伤部位有无肿胀、瘀斑,距骨周围的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等。
检查踝关节的活动度,距骨骨折患者往往存在踝关节活动受限,不同类型的距骨骨折活动受限的程度和方向可能不同。例如距骨颈骨折可能影响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
进行触诊,触摸距骨周围的压痛部位,距骨骨折处通常有明显压痛。同时要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因为距骨骨折可能合并血管损伤,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对于评估病情很重要。对于儿童患者,体格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痛苦,同时要对比双侧肢体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差异。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正侧位片:是距骨骨折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踝关节正位片可以观察距骨的形态、关节间隙等情况,侧位片可以清晰显示距骨的前后径等。大多数距骨骨折在X线正侧位片上能初步发现骨折线,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者特殊类型的骨折可能显示不清,比如距骨体骨折的部分类型在X线正侧位片上可能容易漏诊。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的特点,X线检查时要注意与正常骨骺等结构鉴别,避免误诊。
斜位片:有助于发现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比如距骨颈的某些斜行骨折,斜位片可以更好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
2.CT检查
三维CT重建:能够更清晰、准确地显示距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的部位、骨折块的数量、移位情况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对于复杂的距骨骨折,三维CT重建是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它可以立体地呈现距骨的形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者,CT检查都能提供详细的骨折信息,但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采用合理的扫描参数来降低辐射影响。
3.MRI检查
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者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具有优势。它可以显示距骨周围的软组织水肿、韧带损伤等情况。在距骨骨折早期,X线和CT可能未发现明显骨折线时,MRI可以更早地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从而帮助诊断。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的操作和解读基本相似,但要注意儿童患者检查时的配合问题,必要时可采用适当的镇静措施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