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由自身免疫等破坏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明显“三多一少”,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是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或分泌不足伴抵抗,多见于成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不佳时用口服药或胰岛素,特殊人群中儿童患1型需家长关注血糖等,老年人患2型要防低血糖等并发症并谨慎调整治疗方案及定期监测。
发病人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这与他们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以及可能接触到的环境致病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较为明显。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从而出现这些代谢紊乱的表现。
治疗方式: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来维持血糖水平,因为自身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
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随着年龄增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等因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同时胰腺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需求。
发病人群: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中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加上可能存在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
症状表现:症状相对隐匿,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口渴、乏力等表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在疾病早期可能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等得到一定控制。
治疗方式: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如饮食上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等;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等,当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两者区别总结
|区别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
|胰岛素分泌情况|绝对缺乏|相对不足或伴有胰岛素抵抗|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起病急缓|起病较急|起病相对隐匿,进展缓慢|
|“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相对不明显|
|治疗起始|依赖胰岛素治疗|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加用口服药或胰岛素|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患1型糖尿病时,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血糖变化,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注射胰岛素,同时要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和适当运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兼顾血糖控制和身体发育需求;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血糖波动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如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等,并且要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药物代谢等方面也与年轻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