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损伤可由药物因素、酒精因素、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及毒物接触等多种因素引起。药物因素中多种药物可致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有差异,有基础肝病者风险更高;酒精因素里长期大量饮酒因乙醛毒性致肝损伤,男性及酗酒者风险高;感染因素中病毒(如甲肝病毒等)、细菌(如伤寒杆菌等)感染可引发,不同年龄人群反应不同,有基础疾病者易加重;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致肝损伤,女性及有家族史者风险高;毒物接触如黄曲霉毒素可致肝损伤,不同生活环境及职业暴露人群风险不同。
酒精因素
致病机制: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急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酸,而乙醛具有肝细胞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进而导致急性肝损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饮酒量和频率不同,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饮酒概率,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发生酒精性急性肝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有酗酒史的人群,肝脏长期受到酒精的持续损伤,发生急性肝损伤的可能性远高于偶尔少量饮酒者。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急性肝损伤,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以甲型肝炎病毒为例,经消化道传播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导致急性肝损伤。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病毒后发生急性肝损伤的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感染病毒后,肝脏修复能力下降,急性肝损伤的病情可能更严重。有慢性肝炎病史的患者,感染新的嗜肝病毒时,更易诱发急性肝损伤加重原有病情。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伤寒杆菌感染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后,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脆弱,细菌感染后引发急性肝损伤的风险较高;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感染后发生急性肝损伤的可能性增加。有基础胆道疾病的患者,细菌容易在胆道内滋生繁殖,进而累及肝脏引发急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
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在不同性别上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急性肝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免疫紊乱的遗传易感性增加,发生自身免疫性相关急性肝损伤的风险可能升高。
其他因素
毒物接触:接触某些毒物可引起急性肝损伤,如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强肝毒性物质,常见于霉变的粮食中,摄入后可迅速损伤肝细胞。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接触毒物的概率不同,长期生活在霉变粮食储存环境中的人群,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机会增多,发生急性肝损伤的风险增加。有职业暴露于有毒物质风险的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接触有机溶剂等毒物的人员,需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以降低急性肝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