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休息与姿势调整、物理治疗、运动康复、药物辅助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来预防和缓解腰部问题,包括充分休息与保持正确姿势、进行热敷、按摩、理疗等物理治疗、开展核心肌群锻炼和腰部伸展运动等运动康复、合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选择合适床垫枕头、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调整。
一、休息与姿势调整
充分休息:急性期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利于炎症消退和损伤修复。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5-10分钟,伸展腰部,缓解肌肉疲劳。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良好姿势。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骨盆中立位;坐姿时应选择有良好腰部支撑的座椅,保持膝关节与髋关节呈90度,双脚平放在地面,使腰部自然靠在椅背上;行走时抬头挺胸,腹部收紧,步伐不宜过大。对于孕妇,随着孕期进展,要注意调整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前凸。
二、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用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腰部按摩,能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手法包括揉、按、推等。但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患者,按摩需谨慎,应先明确病情后再决定是否适合按摩。
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透过皮肤,深入组织,改善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能促进局部组织代谢。这些理疗方法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
三、运动康复
核心肌群锻炼: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可增强腰部稳定性。例如平板支撑,俯卧,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脚尖着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每组坚持30-60秒,可进行3-4组;仰卧屈膝卷腹,仰卧位,双膝屈曲,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抱头,腹部发力将上半身抬起,每组15-20次,进行3-4组。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运动强度应适当降低,逐渐增加。
腰部伸展运动:如猫式伸展,双手和双膝着地,手臂与肩同宽,膝盖与臀同宽,吸气时背部下沉,抬头看天花板;呼气时背部拱起,低头看腹部,重复10-15次。通过这些伸展运动可增加腰部的柔韧性。
四、药物辅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腰部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可选择在饭后服用或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老年人使用时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
五、生活方式调整
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以能保持脊柱生理曲度为宜;枕头高度要适中,一般以一拳高左右为宜,使颈椎与头部保持水平,维持颈部正常生理曲线,从而间接减轻腰部压力。对于肥胖人群,要注意控制体重,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部负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可有效预防和缓解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