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和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超声是常用筛查方法,CT增强扫描有典型表现,MRI对某些方面更优;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中AFP重要,还有其他辅助指标;肝穿刺活检适用于疑难情况,有适应证和操作注意事项,儿童需严格评估。
CT检查:增强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能够明确病变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平扫可初步发现肝脏的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组织,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这是原发性肝癌的典型CT表现之一。
MRI检查:磁共振成像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与CT相仿,但在某些方面优于CT,如对检出子灶、血管侵犯等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对于血管瘤、肝硬化结节等的鉴别诊断有独特价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的诊断中也有重要应用,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密度和细胞膜的完整性等,有助于早期肝癌的发现。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且重要的指标。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中的AFP含量很低,一般小于25μg/L。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70%-80%的患者血清AFP水平会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AFP升高不一定就是原发性肝癌,如孕妇、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等情况也可能导致AFP升高。所以,AFP联合超声检查对高危人群进行肝癌筛查是常用的手段。对于AFP轻度升高的患者,需要动态观察AFP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PIVKA-Ⅱ在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GP7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可作为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如AFP,通常作为补充指标与AFP等联合应用。
肝穿刺活检
适应证:对于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肝穿刺活检。例如,某些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或者需要鉴别肝癌与肝脏其他恶性肿瘤肝转移等情况时,肝穿刺活检可以获取组织学证据,明确病变的性质。但肝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种植转移等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肝穿刺,获取少量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操作前需要完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特殊人群如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大量腹水等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肝穿刺活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肝穿刺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需要更加严格的评估,只有在必要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考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