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等,以保守治疗为主及康复锻炼;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后在外力等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神经根受刺激等,有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等表现,先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可手术,两者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康复等方面均有不同,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椎间盘突出:主要是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不同程度退变后,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见于中壮年人群,不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患病比例也在增加,与长期不良姿势、外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腰肌劳损:主要症状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腰部压痛范围较广,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腰椎横突处等,一般无下肢放射性疼痛,下肢感觉和肌力多无异常。患者腰部活动一般不受限,但久坐、久站或弯腰过久时疼痛加剧,适当活动或改变体位后可稍有缓解。
椎间盘突出:除了腰部疼痛外,常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神经根走行方向放射,如腰4-5椎间盘突出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背内侧等;腰5-骶1椎间盘突出时,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足底等。同时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及侧弯等动作受限更为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多呈阳性。
影像学检查
腰肌劳损: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可见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无特异性表现,或仅显示腰部肌肉有轻度水肿等非特异性改变。
椎间盘突出: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的显示更为清晰,能直接观察到髓核突出的情况以及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程度等。
治疗与康复
腰肌劳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推拿按摩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等。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如进行腰背肌锻炼,像小燕飞、五点支撑法等,通过加强腰背肌力量来稳定腰椎,预防病情复发。生活中要注意纠正不良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椎间盘突出:同样先采取保守治疗,如绝对卧床休息、牵引、理疗、药物治疗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康复方面也需要进行腰部肌肉锻炼,但要注意锻炼的方式和强度,避免加重椎间盘突出情况,例如在症状缓解期可适当进行游泳等对腰部压力较小的运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需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孕期女性患椎间盘突出时,药物使用需谨慎,多以物理治疗等保守方法为主;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