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骨骨折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及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用石膏等外固定6-8周;手术治疗针对移位明显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不同活动和负重等训练;药物辅助治疗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症状但儿童需谨慎。
一、保守治疗
脚跟骨骨折如果骨折无明显移位或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等情况,可采用保守治疗。通常会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脚部肿胀、疼痛等情况,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患者需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保守治疗时更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骨骼生长情况,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如跟骨的B、C型骨折等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些骨折可能会影响足部的负重功能和关节的正常活动,如果不及时手术复位,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足部疼痛、行走困难等问题。
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且骨折移位明显,也多考虑手术治疗,以恢复足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手术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移位的跟骨骨折块复位,然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促进骨折愈合。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损伤骨骺等影响生长发育的结构。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1-2周)
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主要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小范围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活动要在医生指导下轻柔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可以让患者进行足趾的主动屈伸练习,每天多次,每次若干组,每组持续一定时间。
2.中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2-6周)
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如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练习,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同时,可以开始进行部分负重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对于老年患者,中期康复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情况,逐步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避免因康复不当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
3.后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6周以上)
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可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以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和下肢的力量。平衡训练可以通过在平衡垫上站立、行走等方式进行,步行训练要从平地步行开始,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复杂情况。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时,要注重其运动能力的全面恢复,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四、药物辅助治疗
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问题。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要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