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常见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慢性疼痛等症状,各症状有不同发生机制及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发生机制:骨折后长期固定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正常活动。例如上肢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肩关节可能因周围软组织粘连出现活动范围减小,无法正常上举、外展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不过儿童的适应性相对较好,恢复潜力较大;成年人骨折后关节僵硬恢复相对儿童可能更慢一些;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基础上再发生骨折,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且恢复困难。生活方式上,骨折后缺乏合理康复锻炼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
具体表现:关节活动范围较正常明显减小,主动和被动活动时均感阻力增大,严重者关节几乎不能活动。
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累及关节面,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后引起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改变。年龄因素影响较大,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退变,骨折后更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儿童骨折后如果累及关节,虽然儿童软骨修复能力强,但也可能因骨折复位不佳等原因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比如踝关节骨折累及关节面,后期容易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生活方式方面,骨折后过早负重等不当活动会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具体表现:关节疼痛,尤其在活动时明显,可伴有肿胀、压痛,关节活动时可能出现摩擦感或摩擦音,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患肢长期不活动,肌肉废用性萎缩。不同年龄肌肉萎缩程度有差异,儿童肌肉萎缩后通过合理锻炼恢复相对较快;成年人肌肉萎缩恢复相对慢些;老年人肌肉本身退化,骨折后肌肉萎缩更明显且恢复困难。例如骨折后下肢长期固定,股四头肌会出现明显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生活方式上,缺乏康复锻炼计划会导致肌肉萎缩加重。
具体表现:肌肉体积变小,肌力下降,患者可感觉患肢无力,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骨折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固,骨折在愈合过程中发生错位愈合。年龄对其有影响,儿童骨折后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但如果骨折错位明显超出塑形范围也会导致畸形愈合;成年人骨折畸形愈合相对儿童更难自行纠正。比如小腿骨折后成角畸形愈合,会导致下肢力线异常。生活方式中,骨折后过早拆除固定等不当行为可能导致骨折畸形愈合。
具体表现:肢体出现明显的外观畸形,如成角、短缩、旋转畸形等,同时可能伴有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肢体不等长导致行走跛行等。
慢性疼痛
发生机制:骨折部位周围神经损伤、软组织瘢痕形成等原因导致慢性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不同,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敏感,且慢性疼痛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更大;儿童骨折后慢性疼痛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神经损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例如骨折部位的神经受到卡压或损伤后,会持续出现疼痛。生活方式上,长期不良姿势等可能加重慢性疼痛症状。
具体表现:骨折部位或周围持续存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酸痛等,在劳累、天气变化等情况下可能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