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肝脓肿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经血流进入肝脏致肝组织坏死形成,病因与感染该原虫、肠道病史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发热、肝区疼痛、全身症状及肝脏肿大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用抗阿米巴药和脓肿引流,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管理粪便。
一、定义与病因
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从肠道病变处经血流进入肝脏,使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的脓肿。其主要病因是感染了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多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肠道中的阿米巴滋养体可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引起肝脏的炎性反应,进而形成脓肿。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病,但儿童相对较少见,可能与儿童肠道阿米巴感染发生率较低有关;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较差、饮食不注意卫生的人群更易感染阿米巴原虫从而增加患病风险;有肠道阿米巴病史的人群,肠道内的阿米巴原虫更易进入肝脏引发肝脓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长期低热或弛张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这是因为肝脏脓肿处的炎症反应会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如体温波动较大等;成年患者发热相对较典型。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的程度和部位与脓肿的位置有关,若脓肿靠近肝被膜,疼痛会更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烦躁等表现来提示肝区不适。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脓肿导致机体消耗增加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2.体征
肝脏肿大: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压痛和叩击痛。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相应体征,儿童由于腹部体征不如成人典型,可能需要更仔细的检查才能发现肝脏肿大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波动范围可能相对较宽。
血清学检查:可检测阿米巴抗体,若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清学检查对于诊断阿米巴肝脓肿有一定的特异性,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粪便检查:部分患者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但阳性率不是很高。
2.影像学检查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内的液性暗区,能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儿童患者,B超检查相对安全、简便,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的情况,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
四、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是抗阿米巴药物治疗和脓肿引流。抗阿米巴药物如甲硝唑等,通过杀灭阿米巴原虫来控制病情。对于较大的脓肿,可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引流。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优先考虑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或未洗净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防止病从口入,这对于各个年龄人群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管理粪便: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减少阿米巴原虫传播的机会。对于有肠道阿米巴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肠道原发病,预防肝脓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