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因退变、损伤等致椎间盘部分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坐骨神经痛由多种病因致坐骨神经受压迫或刺激,二者临床表现有别,体征、影像学检查特点各异,治疗原则因情况和患者年龄等不同而有差异。
坐骨神经痛: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疼痛的综合征,主要是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导致,常见病因有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腰痛,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退变基础更重,症状相对更顽固;中青年患者若因外伤等急性因素导致,起病较急。
坐骨神经痛:主要是沿坐骨神经走行部位的疼痛,疼痛从腰部、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行走、活动及牵拉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如弯腰、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剧。
体征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可有腰椎侧凸、腰椎活动受限,病变椎间隙及椎旁有压痛、叩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体征有所不同,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表现为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感觉异常,踝及趾背伸力减弱;腰5-骶1椎间盘突出,表现为小腿后外侧及足底感觉异常,踝跖屈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坐骨神经痛:主要是坐骨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如直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还可能有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异常,感觉异常可表现为麻木、过敏等,运动异常可出现肌肉力量减弱,反射异常如跟腱反射、膝反射等改变。
影像学检查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X线可显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能更全面地观察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退变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的椎间盘退变更明显,MRI上可能显示椎间盘信号减低等更严重的退变表现。
坐骨神经痛:影像学检查主要是查找坐骨神经受压的原因,如腰椎MRI等查看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导致坐骨神经受压的情况,对于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可能需要进行梨状肌的超声等检查来明确。
治疗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轻度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牵引、理疗、按摩等,同时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坐骨神经痛: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可按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对于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可采用按摩、理疗、局部封闭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出现坐骨神经痛,若发生多需考虑先天性因素等,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的治疗要兼顾其全身状况,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