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多种因素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发不适及并发症的疾病,有典型(烧心、反流)和非典型(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可通过内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诊断,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各种原因导致LES压力降低、食管清除作用降低以及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减弱时,就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例如,某些食物(如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等)可降低LES压力;一些疾病状态(如糖尿病、硬皮病等)可能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和清除功能;而食管黏膜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时,抵御反流物损伤的能力也会减弱。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烧心和反流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类似心绞痛,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痉挛或食管狭窄所致;另外,部分患者会有咽喉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或损伤咽喉部、气道引起。
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儿童:婴幼儿胃食管反流较为常见,与婴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食管较短且弹力组织及肌层发育不完善等。表现为呕吐,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儿童期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与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相关,长期反流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呼吸系统健康。
成年人: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无明显显著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对成年人发病影响较大,比如肥胖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因为肥胖可增加腹压,促进反流发生;长期吸烟、饮酒的人也更容易患胃食管反流病,烟草中的尼古丁可降低LES压力,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等。
老年人: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影响食管动力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其他疾病掩盖,如可能仅表现为吞咽困难、咳嗽等非典型症状,需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还能排除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量化指标,能为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食管压力测定: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等指标,有助于评估LES功能,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很重要,如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睡前进食;避免食用诱发反流的食物;抬高床头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反流发生。
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改善食管动力,不同人群用药需考虑年龄等因素,比如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