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治疗包括手术治疗(适应证为不稳定骨折,方式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无明显移位稳定性骨折,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术后康复分早期(1-6周,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收缩训练)、中期(6-12周,主动活动和负重训练)、后期(3个月以上,全面功能恢复训练),需预防处理感染、创伤性关节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年龄等患者康复有差异,高危人群感染等预防要加强。
适应证:三踝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一般需手术治疗,如骨折块移位明显、关节面不平整等情况。
手术方式: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通过手术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三踝骨折等情况,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肿胀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影响骨骼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训练强度要适中,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增加。
肌肉收缩训练: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踝关节主动活动: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可借助弹力带等辅助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踝关节的力量。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不同,儿童康复进程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适度,老年患者则需更谨慎地逐步提升活动强度。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开始部分负重或完全负重行走训练,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确保行走安全。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全面功能恢复训练: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下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和康复;对于吸烟患者,要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阻碍骨折愈合和康复进程。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
预防: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要更加严格预防感染,加强伤口护理和全身支持治疗。
处理: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再次手术清创。
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手术中尽量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术后规范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对于存在关节软骨损伤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营养软骨的药物辅助预防。
处理: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时,可采取保守治疗,如理疗、药物止痛等,严重者可能需要关节融合或关节置换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术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踝关节活动,使用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药物预防。老年患者、肥胖患者等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高,要格外重视预防措施。
处理:确诊深静脉血栓后,根据情况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必要时手术取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