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分急慢性,急性多由药物过量、病毒性肝炎等引起,慢性多因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导致,诊断结合肝功能等多项检测;急性肝损伤治疗包括病因、支持、肝保护药物及人工肝支持治疗;慢性肝损伤治疗涵盖基础疾病管理、抗纤维化及并发症处理;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治疗各有侧重;生活方式干预有饮食、运动、戒酒戒烟建议;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药物监测和职业防护。
一、肝损伤的病因与诊断依据
肝损伤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肝损伤常见于药物过量(如对乙酰氨基酚)、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戊型)、酒精性肝病及中毒(如蘑菇中毒);慢性肝损伤多由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或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引起。诊断需结合肝功能检测(ALT、AST、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INR延长)、肝脏超声或CT(评估肝脏形态及血流)及肝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二、急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立即停用可疑肝毒性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针对病毒性肝炎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
2.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K纠正凝血障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INR>1.6时),使用乳果糖降低血氨预防肝性脑病。
3.肝保护药物:水飞蓟素可稳定肝细胞膜,双环醇降低转氨酶,谷胱甘肽参与解毒反应,多烯磷脂酰胆碱促进肝细胞再生。
4.人工肝支持:适用于严重肝衰竭(PTA<40%),通过血浆置换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清除毒素。
三、慢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1.基础疾病管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需控制体重(BMI<25)、血糖及血脂,慢性乙型肝炎需长期口服核苷类似物(如替诺福韦),自身免疫性肝病需使用熊去氧胆酸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2.抗纤维化治疗:吡非尼酮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安络化纤丸改善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
3.并发症处理: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需行内镜下套扎术,腹水患者限制钠摄入(<2g/d)并使用螺内酯联合呋塞米。
四、特殊人群的肝损伤治疗
1.孕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需立即终止妊娠,药物性肝损伤避免使用丙戊酸钠,优先选择水飞蓟素。
2.老年人:合并糖尿病者慎用他汀类降脂药,肝保护药物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如双环醇需减量)。
3.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以支持治疗为主,避免使用联苯双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需加强运动干预。
五、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急性期以清淡流食为主,慢性期增加优质蛋白(鱼、豆制品)摄入,限制高脂食物(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2.运动建议:慢性肝病患者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横纹肌溶解。
3.戒酒与戒烟:酒精摄入量男性<20g/d、女性<10g/d,吸烟者需逐步减量至戒烟,以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六、肝损伤的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需完成3剂次接种(0、1、6月),甲肝疫苗适用于食品从业人员及旅行者。
2.药物监测:长期使用他汀类、抗结核药者需每3个月检测肝功能,中药制剂(如何首乌)需警惕肝毒性。
3.职业防护:接触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者需佩戴防护面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