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肿瘤与结肠癌症怎么区别
结肠肿瘤包括良性的结肠肿瘤和恶性的结肠癌症,二者在定义与性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预后上有差异,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表现上有差异,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等筛查。
结肠癌症:属于恶性肿瘤,是结肠细胞发生癌变后形成的。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性,会不断破坏结肠组织,并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如结肠癌中常见的腺癌等。
临床表现差异
结肠肿瘤:良性结肠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肠道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轻度腹泻,但程度一般较轻)等。例如结肠绒毛状腺瘤,较大时可能导致黏液便增多,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消瘦、贫血等,除非肿瘤长期慢性出血,但出血量通常较少。
结肠癌症: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或果酱样便,量一般较少,但持续存在)、黏液便;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后期可出现剧烈腹痛;还会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等,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且可能存在慢性失血等情况。
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影像学检查
结肠肿瘤:良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例如在结肠镜下或钡剂灌肠等检查中,腺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光滑或轻度凹凸不平。
结肠癌症:恶性肿瘤在影像学上边界多不清,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在CT或MRI等检查中,可见结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形态不规则,可能有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的征象,如肝脏转移时可见肝脏内有转移结节等。
病理检查
结肠肿瘤:良性肿瘤的病理细胞形态较为规则,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有序,与正常结肠组织细胞差异相对较小,例如结肠腺瘤的病理切片中,腺上皮细胞排列虽有一定异型性,但程度较轻,一般不侵犯基底膜。
结肠癌症:恶性肿瘤的病理细胞形态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排列紊乱,常侵犯基底膜,可看到癌细胞浸润到周围组织中,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癌细胞的类型等详细特征。
治疗及预后不同
治疗
结肠肿瘤:良性结肠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即可,如结肠镜下腺瘤切除术等,术后预后良好,复发几率较低。
结肠癌症:治疗相对复杂,需要根据癌症的分期等情况综合判断。早期结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术后可能根据情况辅助化疗等;中晚期结肠癌除了手术外,往往需要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难度大,花费高。
预后
结肠肿瘤:良性肿瘤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大多可以治愈,对寿命影响较小。
结肠癌症:预后与癌症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但中晚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结肠肿瘤和结肠癌症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体中结肠肿瘤和癌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有家族结肠息肉病史的人群,结肠肿瘤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恶变发展为结肠癌症的风险明显增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肿瘤和癌症的风险也会升高。对于不同人群,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早期筛查等预防措施,如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等筛查结肠相关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