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可以治疗,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方案,包括复位和固定,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预后情况因治疗、康复及人群不同而异,治疗及时规范等大部分可获较好预后,否则易有并发症,儿童、老年等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手术治疗原则
1.复位
对于三踝骨折,需要精确复位。一般通过切开复位的方式,利用手术器械将内踝、外踝和后踝的骨折块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外踝骨折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内踝骨折也可通过螺钉等固定方式复位,后踝骨折根据其骨折块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较小的骨折块可采用螺钉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可能需要钢板固定等。
复位过程中要考虑到踝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关节对合关系,因为良好的复位是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的基础。
2.固定
常用的固定材料有钢板、螺钉等。外踝骨折常用钛合金或不锈钢的钢板进行固定,内踝骨折多使用螺钉固定,后踝骨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钢板或螺钉固定。通过坚固的固定,为骨折的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有利于骨折端的骨痂生长。一般固定要保证骨折端稳定,能够承受早期的功能锻炼等应力。
二、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轻微活动,防止关节僵硬。例如,在术后1周左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幅度逐渐增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康复活动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影响骨折愈合和骨骺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康复的强度,防止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再次骨折。
同时,要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可以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同时可借助弹力带等进行轻度的抗阻训练。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骨折康复;对于肥胖患者,要注意减轻体重对踝关节的压力,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训练。可以在平地上行走,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以及进行上下楼梯等训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运动员,可能需要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对于久坐人群转型进行康复训练的,要注意逐步适应活动量的增加。
三、预后情况
1.一般情况
如果治疗及时、复位固定良好且康复训练规范,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踝关节功能,能够正常行走、进行日常活动等。一般来说,经过规范治疗,约80%-90%的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复位固定不佳,可能会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影响踝关节功能。
2.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生长修复能力较强,如果骨折复位良好,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密切关注骨骺的情况,防止因康复不当影响骨骺发育导致下肢不等长等问题;老年患者因为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预后相对儿童和中青年患者可能稍差,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这些并发症。女性患者在康复期间可能需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男性患者则根据其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等调整康复计划,因为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