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定义T值≤-2.5且伴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病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骨折,诊断靠骨密度检测和骨折病史,预防与管理包括一般人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针对性措施,重视该疾病可降低严重后果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骨量低下相关指标及意义
骨密度是评估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T值是将被测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作比较得出的值。当T值在-1.0至-2.5之间时为骨量减少,而T值≤-2.5时则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严重骨质疏松在此基础上还伴有骨折情况。
严重骨质疏松的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代谢出现失衡,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量逐渐丢失。例如,老年人骨峰值下降,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使得骨骼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相关的改变。
性别因素: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丢失加速,是严重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而男性随着年龄增加,雄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也会导致骨量逐渐减少,增加患严重骨质疏松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会使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影响骨的形成;营养不良,尤其是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正常代谢,导致骨量减少;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干扰骨代谢,增加患严重骨质疏松的几率。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病等,会影响骨代谢过程,导致骨量丢失加快,增加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吸收,引起骨量减少。
严重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出现腰背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全身骨痛。
骨折:这是严重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柱、髋部、腕部等。例如,脊柱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驼背等畸形;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据相关研究,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会致残,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骨质疏松的诊断
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检测得到的骨密度T值是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T值≤-2.5且伴有骨折即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折病史:有过骨质疏松相关骨折的患者,即使骨密度T值未达到≤-2.5,也可考虑严重骨质疏松的可能,因为骨折的发生已经提示骨骼处于严重脆弱的状态。
严重骨质疏松的预防与管理
对于一般人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钙(每日1000-1200mg)和维生素D(每日800-1200IU)摄入,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
对于特殊人群: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等治疗来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防止跌倒,因为跌倒极易诱发骨折;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进展,从而减少严重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严重的骨质疏松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骨骼疾病,通过早期诊断、积极预防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骨折等严重后果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