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注射类降糖药)、血糖监测、并发症防治及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妊娠期)注意事项来综合管理,饮食控制要控总热量、调结构,运动选合适方式,药物按需选择,血糖监测定期进行,并发症早防早治,特殊人群各有干预重点。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运动时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例如,老年患者运动时应选择节奏较慢的运动方式,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它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要注意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注射类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岛素适用于多种情况,如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等。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等。使用胰岛素时需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患者应定期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监测时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自我血糖监测,患者可以根据血糖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例如,若发现餐后血糖升高,可考虑调整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监测频率有所不同,一般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病情不稳定者需增加监测频率。
并发症防治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需早期预防和治疗。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要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必要时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更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要控制血压、血脂,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140/90mmHg,合并肾病或糖尿病时<130/80mmHg),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尽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尤为重要。要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肥胖,增加运动。药物治疗需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血糖控制目标不宜过于严格,避免低血糖发生。生活方式干预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如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
妊娠期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要更加谨慎,既要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又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采用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的方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