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溶血性贫血病因分遗传和获得性两类:遗传因素包括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G6PD缺乏症)和血红蛋白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获得性因素涵盖免疫性溶血(如AIHA)、物理化学损伤(如微血管病性溶血、药物诱导溶血)和感染相关溶血。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需防遗传性溶血诱因并监测黄疸,孕妇育龄期女性需评估地中海贫血铁代谢并管理AIHA,老年人需警惕心衰并询问用药史。诊断需完善血常规等检查,基因检测对遗传性溶血确诊率高;治疗上,AIHA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用于激素耐药者,遗传性溶血以对症支持为主,重型地中海贫血需输血祛铁。患者应避免诱因,定期随访监测,特殊人群需个体化管理。
一、遗传因素导致的慢性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类型,因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导致膜稳定性下降,红细胞易在脾脏被破坏。患者常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家族史阳性者占比达70%~80%。
2.红细胞酶缺陷性疾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全球约4亿人携带致病基因。患者接触氧化性药物(如磺胺类)、蚕豆或感染时可诱发急性溶血,但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溶血状态。
3.血红蛋白病
镰状细胞贫血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在低氧环境下变形为镰刀状,导致血管内溶血和慢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则因α或β-珠蛋白链合成障碍引发无效红细胞生成,轻型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度贫血,重型则需终身输血。
二、获得性因素导致的慢性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占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的50%~60%,可分为温抗体型(IgG为主)和冷抗体型(IgM为主)。前者常见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后者多继发于感染或冷凝集素综合征。
2.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药物诱导的免疫性溶血(如青霉素、头孢类)可通过半抗原作用或免疫复合物机制引发溶血。
3.感染相关溶血
疟疾、支原体肺炎等感染可通过直接侵袭红细胞或诱导免疫反应导致溶血。慢性感染患者(如艾滋病、结核)的溶血风险较健康人群高3~5倍。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与青少年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患儿需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新生儿期黄疸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镰状细胞贫血患儿应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预防心肺并发症。
2.孕妇与育龄期女性
妊娠可加重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贫血程度,需提前评估铁代谢状态。AIHA患者在妊娠期可能发生病情恶化,需与血液科、产科联合管理。
3.老年人
合并心肺疾病的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警惕高输出量心力衰竭,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应考虑输血治疗。药物性溶血在老年人群中更易发生,需详细询问用药史。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流程
需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血清结合珠蛋白、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检查。基因检测对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确诊率达95%以上。
2.治疗策略
糖皮质激素为AIHA的一线治疗药物,脾切除适用于激素耐药或依赖患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需定期输血并祛铁治疗。
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复杂,需结合遗传背景、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患者应避免诱发因素,定期随访监测血常规及并发症,特殊人群需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