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是因外伤或疾病致脊柱骨骼改变进而累及脊髓的综合征,外伤包括暴力撞击、意外跌倒,疾病有脊柱肿瘤、结核,按脊柱损伤程度分单纯脊柱骨折和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按脊髓损伤程度分脊髓震荡、脊髓挫伤与出血、脊髓断裂,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压痛等及感觉、运动、二便等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靠X线、CT、MRI及神经系统检查,治疗有早期急救保持脊柱稳定、复位固定、减压、药物促进神经恢复、康复治疗,儿童需精准处理防影响发育,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调整康复强度。
一、定义
脊柱脊髓损伤是指因外伤、疾病等因素导致脊柱的骨骼结构(如椎体、附件等)发生骨折、脱位等改变,进而引起脊髓或马尾神经受损的综合征。
二、病因
(一)外伤因素
1.暴力撞击: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压等,强大外力直接作用于脊柱,可导致脊柱骨折、脱位并累及脊髓。2.意外跌倒:老年人或平衡能力差者意外跌倒时,脊柱受外力冲击也可能引发损伤。
(二)疾病因素
1.脊柱肿瘤:脊柱原发肿瘤或转移瘤破坏脊柱骨质结构,可能压迫脊髓引发损伤。2.脊柱结核:结核杆菌侵蚀脊柱骨质,导致椎体破坏、塌陷,进而压迫脊髓。
三、分类
(一)按脊柱损伤程度分类
1.单纯脊柱骨折:脊柱骨骼结构受损,但脊髓未受直接累及。2.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同时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损伤,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二)按脊髓损伤程度分类
1.脊髓震荡:脊髓短暂功能抑制,多可在数小时至数周内恢复。2.脊髓挫伤与出血:脊髓实质受创出血,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3.脊髓断裂: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二便等功能完全丧失。
四、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受伤部位脊柱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可能出现脊柱畸形(如后凸、侧凸)。
(二)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消失或异常(如麻木、刺痛)。2.运动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肌肉无力、瘫痪,可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3.二便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失禁或大便失禁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脊柱骨骼的形态、是否有骨折、脱位等。2.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脊柱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碎片位置、椎管受累情况等。3.MRI检查:对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的观察更敏感,可明确脊髓是否有水肿、出血、断裂等情况。
(二)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感觉、运动、反射等神经功能状态,明确损伤的平面和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早期急救处理
现场应保持脊柱稳定,避免随意搬动,防止脊髓损伤加重,可采用硬板担架搬运。
(二)复位与固定
通过手术或牵引等方法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并进行牢固固定,为脊髓恢复创造条件。
(三)减压治疗
对于骨折块、椎间盘等压迫脊髓的情况,需通过手术等方式解除压迫。
(四)药物治疗
使用神经保护剂(如甲钴胺等)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具体用药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五)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机体功能重建,尤其要注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的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儿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人则需结合其基础疾病状况调整康复强度。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脊柱骨骼处于发育阶段,脊柱脊髓损伤时需格外谨慎处理,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复位固定需更精准,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影响儿童脊柱正常发育。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脊柱脊髓损伤后治疗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在手术或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变化,康复训练强度应适中,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