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是肱骨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肱骨髁上2厘米之间的常见长骨骨折,解剖上中段细且中下1/3交界处有桡神经沟易致桡神经损伤,病因有直接和间接暴力,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通过X线、CT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治疗包括固定后肌肉等长收缩及后期关节活动范围练习,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青壮年有不同特点及相应注意事项。
一、解剖特点与骨折好发部位
肱骨骨干呈圆柱形,中段较细,中下1/3交界处有桡神经沟,桡神经由此通过,所以此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二、常见病因
直接暴力:如棍棒打击、机器或火器伤等,多引起横形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多为横行或粉碎,骨折端移位多与外力作用方向有关。
间接暴力:如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经传导作用于肱骨干导致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沿上肢向上传导,冲击肱骨而发生骨折,此类骨折的移位情况因暴力作用方向、肌肉牵拉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三、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骨折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活动上肢时疼痛加剧。
肿胀:骨折处周围软组织损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导致上臂出现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等。
异常活动:受伤的上肢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检查时可感觉到骨折端相互摩擦的声音或感觉。
四、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是诊断肱骨干骨折的常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或骨折端移位复杂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但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对于儿童的肱骨干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较强,轻度的成角畸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可能自行矫正。
手术治疗: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或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
六、康复治疗
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练习,如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一般在骨折固定拆除后,需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恢复上肢的功能,包括力量、活动度和协调性等。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七、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肱骨干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不完全骨折,由于儿童骨骼柔韧性好,愈合能力强,保守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密切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患肢的生长发育情况,防止出现影响上肢发育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配合医生做好患儿的护理,避免患儿过度活动患肢。
老年人:老年人肱骨干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全身情况,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后,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逐步进行功能恢复。
青壮年:青壮年身体状况较好,骨折愈合能力较强,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要重视术后的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上肢的正常功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