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会引发多方面症状,包括消化道相关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的乏力、发热;黄疸相关的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肝区的不适或疼痛等,不同人群在各症状表现上可能因自身特点有不同情况及影响。
一、消化道相关症状
1.食欲不振
药物性肝损伤时,肝脏功能受到影响,胆汁分泌和代谢异常,进而影响消化功能。例如,胆汁分泌减少会导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患者会感觉没有食欲,对食物缺乏兴趣。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均可出现,如果本身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其肝脏基础状态较差受到药物影响更容易出现食欲下降。
2.恶心、呕吐
肝脏受损后,机体的代谢和解毒功能紊乱,血液中毒素积累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一般在用药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恶心感,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呕吐。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脆弱,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恶心、呕吐可能更容易影响营养摄入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如果是女性在孕期使用肝损伤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状况。
二、全身症状
(一)乏力
肝脏参与能量代谢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药物性肝损伤时肝脏代谢能力下降,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会感到全身乏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比如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乏力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等情况;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如果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乏力感可能会被放大。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乏力可能会使原有病情控制更加困难。
(二)发热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受损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对抗可能存在的损伤因素,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药物性肝损伤时发热可能需要更加密切观察,因为儿童对发热的耐受能力和应对能力与成人不同;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发热可能需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相鉴别,避免误诊误治。
三、黄疸相关症状
1.皮肤、巩膜黄染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性肝损伤时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就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轻度发黄,随着病情进展黄染会逐渐加重。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皮肤黄染的观察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原理相同。对于新生儿来说,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黄疸需要特别重视,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孕期女性如果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出现黄疸,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胆红素代谢情况,需要及时评估胎儿状况。
2.尿色加深
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过多的胆红素会从尿液排出,导致尿色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后,经过肾脏滤过排出,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不同年龄人群尿色观察有差异,儿童的尿液观察相对直观,成人可以通过自身尿液颜色变化来初步判断,但如果是老年人,可能对自身尿色变化感知不如年轻人敏锐,需要家属留意观察;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导致的尿色加深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需要综合评估。
四、肝区相关症状
1.肝区不适或疼痛
肝脏肿大可能会刺激肝包膜,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不同个体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不同,一般在右上腹部位。对于儿童,由于其不能准确表述疼痛位置和性质,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等;女性在孕期如果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肝区疼痛,需要考虑胎儿的安全,因为子宫位置可能会影响对肝区疼痛的判断,需要借助专业检查来明确病因;有肝脏手术史的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区疼痛可能会干扰对手术部位恢复情况的判断,需要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