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血糖控制标准不同,一般人群中,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小于7%、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mmol/L;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5.0-7.0mmol/L、餐后2小时5.0-10.0mmol/L;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因易低血糖等,空腹7.0-9.0mmol/L、餐后2小时10.0-12.0mmol/L左右;妊娠糖尿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3.3-5.3mmol/L、餐后1小时小于7.8mmol/L、餐后2小时小于6.7mmol/L,均需综合多因素制定个体化目标。
一、一般人群的血糖控制标准
(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目标HbA1c应小于7%,但对于年轻、病程短、无并发症且未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可考虑更严格的控制目标,如小于6.5%,而对于年龄较大、有严重并发症、预期寿命较短或有频繁低血糖发作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将HbA1c控制在7%以下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的发生风险,但需权衡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空腹血糖
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一般为3.9-7.2mmol/L。空腹血糖过高会导致全天血糖的升高,增加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过低的空腹血糖可能引发低血糖,尤其是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或有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更大。
(三)餐后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应小于10.0mmol/L。餐后高血糖同样会对血管内皮等造成损伤,长期餐后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病变的进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二、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标准
(一)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
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需更加个体化。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5.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5.0-10.0mmol/L。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等,而过高的血糖又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同时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以及运动情况,因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血糖控制且对生长发育有益,但要避免运动过度导致低血糖等情况。
(二)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等。其血糖控制目标应相对宽松,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12.0mmol/L左右。这是因为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且低血糖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预期寿命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例如,对于生活基本能自理、预期寿命较长且无严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可适当严格控制血糖;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老年患者,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更为合适。
(三)妊娠糖尿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期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要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健康。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应小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6.7mmol/L。妊娠期间高血糖会增加胎儿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但同时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影响胎儿的脑发育等。在血糖控制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血糖、胎儿的发育情况等,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如胰岛素,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