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的病理状态,有不同足月儿、早产儿等的血糖诊断标准,发病与葡萄糖储存不足、消耗增加、高胰岛素血症等有关,有无症状型和症状型表现,通过血糖监测等诊断,可通过饮食干预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治疗,早产儿和母亲患糖尿病的新生儿需特殊护理。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新生儿全血血糖低于一定值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而言,足月儿出生3天内全血血糖<1.7mmol/L(30mg/dl),3天后<2.2mmol/L(40mg/dl);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出生3天内<1.1mmol/L(20mg/dl),1周后<2.2mmol/L(40mg/dl)可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症。
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
葡萄糖储存不足: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早产儿肝糖原、脂肪、蛋白质储存少,且肝糖原合成酶活性低;小于胎龄儿宫内生长受限,糖原储备少。此外,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也会影响胎儿糖原储备。
葡萄糖消耗增加:常见于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新生儿。这些疾病会使新生儿代谢率增高,糖的无氧酵解作用增强,导致葡萄糖消耗过多。例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因呼吸困难,机体耗氧量增加,糖代谢加快,从而引起低血糖。
高胰岛素血症:母亲患有糖尿病时,胎儿在宫内处于高血糖环境,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生后,母亲血糖供应中断,新生儿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易发生低血糖。另外,胰岛细胞腺瘤等疾病也可导致新生儿高胰岛素血症,引发低血糖。
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多数低血糖新生儿无明显临床症状,这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耐受性相对较好,部分轻度低血糖的足月儿或早产儿可能仅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等不典型表现,容易被忽视。
症状型:当低血糖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新生儿可能出现嗜睡、拒奶、震颤、呼吸暂停、惊厥、体温不升等表现。例如,惊厥可表现为双眼凝视、面部肌肉小抽动、四肢强直性抽搐等,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若不及时纠正低血糖,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
诊断方法
血糖监测:是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主要方法。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等,需定期监测血糖。常用的监测方法有毛细血管血糖测定和静脉血糖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测定操作简便,但准确性相对静脉血糖测定稍差;静脉血糖测定结果更准确,可作为确诊依据。
持续血糖监测: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新生儿,可使用持续血糖监测仪进行24小时血糖监测,能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血糖的波动情况,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治疗与干预
饮食干预:能进食的低血糖新生儿应尽早喂养,开始可喂10%葡萄糖水,随后根据新生儿情况改为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对于能吸吮和吞咽的新生儿,通过及时喂养可以补充葡萄糖,纠正低血糖。
静脉输注葡萄糖:对于不能经口喂养或低血糖持续不缓解的新生儿,需静脉输注葡萄糖。输注速度要根据新生儿血糖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开始以6-8mg/(kg·min)的速度输注,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后逐渐减慢输注速度并停用。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自身糖原储备少,且代谢调节功能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在护理早产儿时,要密切监测血糖,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喂养和葡萄糖输注。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量和频率,保证早产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葡萄糖供应,同时要注意喂养的方式,防止发生呛奶等情况。
母亲患有糖尿病的新生儿:这类新生儿出生后存在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出生后要尽早开奶,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和血糖变化。如果出现低血糖表现,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低血糖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等一般护理,因为低血糖的新生儿体温调节也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体温不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