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起病隐匿,胰岛素分泌早期异常、后期不足且存在胰岛素抵抗,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有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等并发症,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需根据个体差异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多样药物治疗等。
一、发病年龄与人群特点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与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一般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例如,一些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中青年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逐渐增加。
二、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特点
1.胰岛素分泌
早期胰岛素分泌可能异常,存在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缺失,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延迟且分泌量往往不足。这导致血糖调节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血糖。例如,正常人体进餐后血糖升高时,会迅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这种早期快速胰岛素分泌反应减弱。
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量进一步减少。
2.胰岛素作用
存在胰岛素抵抗,即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脂肪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即使体内有一定量的胰岛素,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比如,胰岛素抵抗会使肌肉细胞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摄取并储存为肌糖原等形式,使得血糖在血液中堆积。
三、病情进展与并发症特点
1.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通常较为缓慢。很多患者在发病初期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或者口服降糖药物等治疗,血糖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会逐渐发展,可能需要联合多种降糖药物甚至胰岛素治疗。例如,一些患者在发病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情况。
2.并发症特点
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肾病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例如,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肾脏和眼睛的正常功能。
大血管并发症:常见的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血管狭窄、堵塞,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高血糖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神经病变:可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便秘、腹泻、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从而出现各种神经病变的症状。
四、治疗相关特点
1.治疗方式多样
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饮食上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
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等)、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等;当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2.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如年龄、体重、并发症情况等不同,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等,选择相对安全、合适的降糖药物;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可能是比较合适的首选药物之一,因为它有助于减轻体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