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后先急救制动送医,医院内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依情况选保守或手术治疗,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预防处理感染、深静脉血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康复进程因人而异。
当发生三踝骨折时,首先要确保患者制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可以使用木板等将患肢固定,尽快送往医院。对于有伤口出血的情况,应进行简单的加压包扎止血。
医院内诊断与评估
影像学检查:需进行X线、CT等检查来明确三踝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等。例如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帮助医生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三踝骨折在影像学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是依据骨折的形态等基本特征来评估。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骨质疏松等疾病,可能会影响骨折的表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式选择
保守治疗: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移位,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6-8周,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保守治疗适用于年龄较小、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或者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等。但保守治疗可能存在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风险。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的三踝骨折,多需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复位骨折,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的消肿、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例如患者可以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多次。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同时可以开始部分负重行走训练,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不同性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表现可能因体质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总体原则是循序渐进。
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进一步加强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可以进行踮脚尖、单腿站立等训练,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整体功能。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活动等功能,但整个康复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且不同个体的康复进度会有所差异。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清创等处理。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等基础情况来预防感染。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训练、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如果怀疑有深静脉血栓,需要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抗凝等治疗措施。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创伤性关节炎:三踝骨折后有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预防措施包括准确的骨折复位、良好的固定和规范的康复训练等。如果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严重时可能需要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