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术后钢板取出术包括术前评估准备、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老年和儿童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术前评估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完善相关检查;手术选择合适麻醉和原切口入路,显露钢板后取出螺钉和钢板;术后处理伤口并进行康复护理,老年患者防并发症、儿童患者注意骨骼生长发育和心理护理。
1.评估患者情况
全身状况: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整体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其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例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糖尿病患者要调整血糖水平至合适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局部情况:检查骨折部位的愈合情况,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钢板周围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程度,了解钢板的位置、周围骨质情况等,判断是否存在钢板松动、周围骨质吸收等异常情况。
2.完善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等,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凝血功能检查能预防术中、术后出血风险,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对手术及可能使用药物的耐受能力。
影像学检查:再次进行X线、CT扫描,三维CT重建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骨折部位与钢板的关系,精确规划手术入路及钢板取出的步骤。
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全身麻醉:适用于能够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可避免术中疼痛及不配合。对于成人患者,若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时间较长等情况也多选择全身麻醉。
椎管内麻醉:对于年龄较大、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可选择椎管内麻醉,如硬膜外麻醉等,但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手术入路
原手术切口:一般会选择原三踝骨折手术的切口进行入路,这样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新损伤。沿着原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注意避免损伤皮下的神经、血管等结构。
分离组织:小心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暴露钢板部位。对于粘连严重的情况,要仔细进行分离,可使用锐性和钝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但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软组织和血管神经。
3.钢板取出操作
显露钢板: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及钢板后,使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小心剥离钢板周围的骨痂及软组织,清晰显示钢板的螺钉孔等结构。
取出螺钉:根据钢板上螺钉的数量和位置,使用合适的螺丝刀等工具逐个取出螺钉。在取出螺钉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骨质。
取出钢板:螺钉取出后,使用钢板撬拨等器械将钢板缓慢取出,对于有弯曲变形的钢板,要根据其变形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出,尽量减少对周围骨质的损伤。
术后处理
1.伤口处理
仔细检查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情况,放置引流条(如有需要),然后进行伤口缝合。缝合后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伤口感染。
2.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踝关节的非负重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舒张练习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轻柔的锻炼,避免过度活动。
逐步负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术后2-3周左右开始逐步进行踝关节的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同时配合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及钢板取出后骨质的变化等,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定期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计划。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术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锻炼强度,避免因锻炼过度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2.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钢板取出后骨质修复能力较强,但在康复锻炼时要特别注意力度和范围,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要加强对儿童的心理护理,减轻其对手术及康复过程的恐惧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