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质增生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锻炼、生活方式调整。非手术治疗有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热敷、理疗等)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无效、症状严重或压迫严重的情况,方式有前路和后路手术;康复锻炼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和有氧运动;生活方式要调整姿势(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选合适枕头)和避免外伤。
一、非手术治疗
1.物理治疗
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增生骨质周围组织的压迫,缓解症状。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年轻且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适当调整参数,但要避免过度牵引导致损伤。
按摩推拿:专业人员通过手法按摩颈部,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对于伴有严重骨质增生且有脊髓受压倾向的患者需谨慎,避免不当操作加重脊髓损伤风险,不同人群如老年人骨骼韧性差,按摩力度要轻柔。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等,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感受不同,需注意避免烫伤。
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能改善颈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可促进组织的修复等。对于有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理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强度的把控。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缓解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症状,如布洛芬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考虑胃肠道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营养神经药物:当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出现神经症状时,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人群用药基本原理相同,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改善循环药物:如银杏叶片等,可改善颈部血管的循环状况,减轻因循环不畅导致的相关症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经过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如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上肢肌肉无力、萎缩,行走不稳等情况。
颈椎骨质增生导致脊髓或神经根严重受压,影像学检查显示压迫情况严重。
2.手术方式
前路手术:通过前方入路切除增生骨质、解除对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等,适用于颈椎前路病变为主的情况。
后路手术:通过后方入路进行减压等操作,如椎板切除减压术等,适用于颈椎后路病变或多节段病变等情况。手术风险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三、康复锻炼
1.颈部肌肉锻炼
颈部伸展运动: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缓慢将头部向一侧伸展,感觉颈部肌肉被拉伸,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数次。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动作幅度,老年人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颈部旋转运动:缓慢转动颈部,从一侧向另一侧旋转,尽量达到最大范围,每个方向重复数次。注意旋转速度要慢,避免过快引起头晕等不适。
耸肩运动:双肩缓慢上提,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有助于锻炼肩部及颈部相关肌肉。
2.有氧运动
适合的有氧运动如游泳等,游泳时颈部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同时又能锻炼颈部及全身肌肉,对颈椎骨质增生患者有益。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方式,如儿童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浅水区的安全游泳。
四、生活方式调整
1.姿势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每隔一段时间要活动颈部。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要注意调整桌椅高度,使颈部保持自然舒适的姿势。
睡眠时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不同年龄人群枕头高度可略有差异,儿童枕头高度相对较低。
2.避免外伤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颈部受到外伤,如乘车时要系好安全带,进行体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护颈部等,尤其是老年人骨骼脆弱,更要注意避免颈部受伤导致骨质增生相关症状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