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及其他因素有关,抗反流屏障方面有LES压力降低、周围组织作用减弱;食管清除有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黏膜屏障有抵御能力下降、反流物攻击;其他因素包括饮食、肥胖、妊娠、年龄等影响。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1.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LES是食管末端约3-4cm长的环形肌束,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正常情况下,LES静息压为10-30mmHg,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的影响,或食管裂孔疝时,LES被拉长、撕裂,导致其抗反流功能减弱,使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管裂孔疝患者中约60%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其主要原因就是LES结构和功能受影响。
2.LES周围组织作用减弱:LES周围的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角)等结构对LES有钳夹作用,可协助其发挥抗反流功能。当这些结构因各种原因(如年龄增长导致组织松弛等)作用减弱时,也会影响抗反流屏障,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比如,老年人由于膈肌脚等结构的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的情况。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减弱:正常情况下,食管蠕动可将反流的胃内容物及时清除。当食管蠕动减弱时,如患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食管的正常蠕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刺激食管黏膜,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几率。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含有多种成分,如碳酸氢盐等,具有中和胃酸、清除反流物、保护食管黏膜的作用。当唾液分泌减少时,如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等)、患有干燥综合征等疾病,食管的清除能力下降,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时间延长,易引发胃食管反流病。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唾液腺受损,唾液分泌不足,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食管黏膜抵御能力下降:食管黏膜的上皮细胞、黏膜下的血液供应等构成了食管黏膜屏障,能抵御反流物的损伤。当长期吸烟、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可损伤食管黏膜屏障。吸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还可影响食管黏膜的血液供应和细胞功能;饮酒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其屏障功能。有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2.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反流物的攻击:当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物质反流至食管时,会损伤食管黏膜。胃酸是主要的攻击因子,其pH值较低,可直接腐蚀食管黏膜,导致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形成。例如,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黏膜中,常可检测到胃酸相关的损伤表现,如黏膜糜烂、溃疡等。
四、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可使LES压力降低,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过多摄入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可刺激胃酸分泌,且能降低LES压力,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比如,大量饮用咖啡后,部分人会出现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2.肥胖:肥胖者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压迫胃部,使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研究表明,肥胖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这是因为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腹内压,破坏了正常的抗反流屏障。
3.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LES压力降低,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几率。一般在妊娠中晚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也减弱,所以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常出现食管蠕动减慢、LES压力降低等情况,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