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有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临床表现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及非典型症状,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肥胖等人群,相关因素有不健康饮食等,诊断标准依据血糖值,治疗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并发症管理,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情况。
发病机制方面
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不能被有效地摄取和储存。例如,在肥胖人群中,过多的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等,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引发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不能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来弥补胰岛素抵抗所造成的血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减少。
临床表现方面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口渴多饮;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患者易产生饥饿感而多食;尿量增多是因为血糖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体重减轻是由于葡萄糖利用障碍,机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
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以一些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为首发症状,如视力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溃烂(糖尿病足)、皮肤瘙痒(皮肤真菌感染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等。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方面
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患病风险增加;肥胖人群,尤其是体重指数(BMI)≥28kg/㎡的人群,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缺乏体力活动的人群,长期久坐、运动少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年龄≥4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增加;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也易并发2型糖尿病。
生活方式因素:高热量饮食、高糖饮食、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摄入甜食、油炸食品等;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诱发2型糖尿病。
诊断标准方面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如果没有典型症状,需要改日重复检测来确诊。
治疗与管理方面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是基础治疗。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多吃蔬菜、全谷类食物等;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用不同类别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格列奈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有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
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管理:要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如眼底检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检查筛查糖尿病足,尿常规检查等筛查泌尿系统并发症等,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需求,在饮食和运动管理上要兼顾生长发育和血糖控制,避免因过度限制饮食影响生长。孕妇患有2型糖尿病时,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血糖,避免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