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可导致肝损伤,包括药物(各类药物及部分中药)、酒精(长期大量饮酒)、感染(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色病)、遗传(遗传性肝病)等因素,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肝脏疾病者需特别注意避免肝损伤因素。
中药:某些中药也可能引起肝损伤,例如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中草药,如千里光、款冬菊等,这类生物碱可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引起肝脏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等,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同时也可能引起肝脏的损害。
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首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的细胞器,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等。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酒精性肝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从单纯的酒精性脂肪肝,逐渐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甚至酒精性肝硬化,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感染因素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感染肝细胞后,病毒的抗原成分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引起肝脏的炎症活动,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肝细胞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直接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同样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
其他病原体感染:某些细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能累及肝脏引起肝损伤。例如,伤寒杆菌感染可引起伤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毒素的作用以及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肝脏出现炎症改变;肝吸虫感染时,虫体在胆道系统内寄生,可引起胆道炎症、梗阻等,进而影响肝脏的胆汁排泄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这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肝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有关,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可表现为乏力、黄疸、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代谢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逐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部分患者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胰岛素抵抗使得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发生障碍,导致脂肪合成增加,也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色病:这是一种铁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遗传因素等导致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等器官。铁在肝脏中可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等方式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坏死,长期铁沉积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还可能累及心脏、胰腺等其他器官。
遗传因素
遗传性肝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可直接导致肝损伤,如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等组织中沉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同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的症状;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由于编码α-抗胰蛋白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体内缺乏有活性的α-抗胰蛋白酶,该蛋白缺乏可引起肝细胞内蛋白聚集,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
对于特殊人群,例如儿童,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孕妇用药也需权衡利弊,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肝脏发育;老年人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更容易受到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有基础肝脏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的患者,其肝脏本身已有一定损伤,对各种致肝损伤因素的耐受性更差,需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如严格戒酒、规范使用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等,以防止肝损伤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