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可波及相关区域及放射至右肩背,儿童表述不准、老年可能不典型;疼痛性质有隐痛、钝痛、胀痛;发作特点为间歇性、与进食和体位有关;伴随症状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少数低热,不同人群在各方面表现有差异。
疼痛性质
隐痛:较为常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的轻度胀痛,疼痛程度不是很剧烈,患者能感觉到腹部有不适感,但不影响正常的基本活动。这是由于胆囊慢性炎症导致胆囊壁反复受到刺激,炎症反应相对较缓慢、持续,引起的一种较为柔和的疼痛感觉。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隐痛情况,因为高脂饮食会加重胆囊的负担,长期下来易引发慢性胆囊炎并出现隐痛症状。
钝痛:疼痛感觉相对较为沉闷、模糊,患者能感受到右上腹有一种不太尖锐的疼痛,程度比隐痛可能稍重一些。慢性胆囊炎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由于胆囊需要收缩来排泄胆汁帮助消化,而炎症状态下的胆囊收缩会受到影响,从而可能诱发钝痛。比如一些长期饮酒、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慢性胆囊炎时钝痛出现的几率相对较高。
胀痛:患者会感觉右上腹有胀满样的疼痛,同时可能伴有腹部的饱胀感。这是因为胆囊炎症导致胆囊内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处于胀满状态,刺激周围神经引起胀痛。对于有肥胖病史的人群,肥胖是导致慢性胆囊炎的一个危险因素,这类人群更容易出现胀痛的症状,因为肥胖会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导致胆汁代谢等出现异常,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的胀痛表现。
疼痛发作特点
间歇性发作:疼痛不是持续不间断的,而是发作一段时间后缓解,然后又可能再次发作。这是因为慢性胆囊炎的炎症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当胆囊内胆汁的刺激因素变化时,炎症反应程度有所波动,从而导致疼痛间歇性出现。例如,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可能疼痛较轻或不发作,进食后尤其是进食高脂食物后,胆囊收缩,炎症刺激加重,疼痛发作。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可能也会影响胆囊的状态,导致疼痛间歇性发作有所变化。
进食相关:多数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暴饮暴食后疼痛容易发作或加重。这是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而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可能已经受损,胆汁排出不畅,进而引发疼痛。比如一次性进食大量油炸食品后,就可能诱发慢性胆囊炎的疼痛发作。不同年龄的人群在饮食方面的习惯不同,儿童如果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也可能增加慢性胆囊炎疼痛发作的风险;老年患者如果不注意饮食控制,进食油腻食物后也容易出现疼痛加重的情况。
与体位有关:部分患者改变体位时疼痛可能会有变化,比如右侧卧位时疼痛可能加重,而坐起或站立位时疼痛可能有所缓解。这是因为胆囊在不同体位下的位置和受力情况不同,炎症刺激周围组织的程度不一样。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体位变化较少,可能更容易出现因体位改变导致的疼痛变化不明显的情况,需要医护人员在护理时关注患者体位对疼痛的影响。
伴随症状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是因为胆囊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慢性胆囊炎时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障碍,影响了脂肪的消化吸收,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对于青少年人群,如果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节食、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伴随消化不良的情况出现,进而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或加重消化不良的表现。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这是由于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儿童患者如果出现慢性胆囊炎相关疼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炎症刺激更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适反应。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恶心、呕吐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
低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左右。这是因为胆囊的慢性炎症会引起机体的轻度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轻度升高。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出现低热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以及时发现是否有感染加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