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和黏膜)、母婴传播(宫内、围生期)、性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及医源性传播的其他情况,不同传播途径有不同特点及相应防范措施,如血液传播需关注输血史等,母婴传播有相应阻断措施,性传播需注意防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要注意分开用品等,医源性其他情况要选择正规机构。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筛查不严格,可能通过输入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病毒性肝炎。现在随着血站对献血者筛查指标的不断完善,这种传播途径已大幅减少,但仍存在极个别因检测窗口期等原因导致感染的可能。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尤其是在不正规医疗场所输血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肝功能等指标变化。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因病情需要输血,更要严格把控血制品的质量和筛查流程,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的风险更高。
2.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可导致病毒传播。生活中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也有可能造成病毒传播。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多人共用剃须刀,若其中有人携带病毒性肝炎病毒,就可能通过剃须刀上残留的血液传播给他人。对于青少年群体,如果有纹身、打耳洞等行为,若操作器械未严格消毒,也存在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女性在经期时,若个人卫生用品不洁且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也需注意防范。
二、母婴传播
1.宫内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可在宫内传播给胎儿。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约有5%-10%是通过宫内感染所致。这种传播方式在孕期就可能发生,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需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如在孕期一定时间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等,以降低宫内传播的风险。对于胎儿来说,一旦发生宫内感染,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出生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状态。
2.围生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体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咽含有病毒的羊水、血液等,从而感染病毒性肝炎。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产妇,现在可以通过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让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按照0、1、6个月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大大降低了围生期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但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相对乙肝来说还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相关防控手段。
三、性传播
与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在性活动中,皮肤或黏膜的破损会使病毒有机会进入对方体内。对于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尤其是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风险明显增加。年轻人如果有不安全性行为,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性传播也是成年人群中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引起重视。
四、其他传播途径
1.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在家庭中,与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共用毛巾、水杯等,若皮肤或黏膜有微小破损,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但一般情况下,这种传播的几率相对较低,通常需要有皮肤黏膜的破损以及较高的病毒载量才容易发生。例如,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患者,其他成员如果口腔有溃疡等破损情况,共用水杯就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于家庭中有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情况,要注意个人卫生用品的分开使用,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
2.医源性传播的其他情况:除了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外,在一些美容美发场所,如修脚、纹身等操作,如果工具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病毒性肝炎病毒。对于经常出入这类场所的人群,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有保障的机构进行相关操作。老年人如果因为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频繁就医,在选择医疗机构时也要关注其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