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损伤是多种因素短期内致肝脏细胞损伤、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药物(不同年龄易感性不同)、酒精(长期大量饮酒风险高)、病毒感染(有相关病史者易加重),临床表现因人群有差异,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特殊人群需谨慎)并保肝对症(特殊人群选药有考量)。
一、定义
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的肝脏细胞损伤、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急性肝损伤,如药物、酒精、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等。
二、常见病因
1.药物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因某些药物发生急性肝损伤;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衰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也更易受药物影响引发急性肝损伤。
具体药物举例:一些常见的抗感染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等,都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以异烟肼为例,其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引发免疫反应等有关。
2.酒精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发生急性肝损伤的风险较高。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等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肝细胞坏死、炎症反应等,进而引发急性肝损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量等因素更易受酒精相关急性肝损伤影响,但这也与个体的肝脏代谢能力等有关。
3.病毒感染因素
病史方面:既往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病史的人群,在某些诱因下,如身体免疫力下降等,可能发生急性肝损伤加重的情况。例如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急性肝损伤的表现,如转氨酶升高等。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发生急性肝损伤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还会表现为精神萎靡等;成年人除了上述症状外,可能会感觉右上腹隐痛等不适;老年人发生急性肝损伤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等,容易被忽视。
具体表现细节: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肝细胞损伤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等有关。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指标及意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急性肝损伤时通常会明显升高;胆红素指标如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等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不同年龄、性别等个体的这些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相应人群的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异常。
2.影像学检查
具体检查及作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胀、占位等病变;CT检查对于肝脏的细微结构变化等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帮助判断肝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等。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如果是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如果是酒精引起的,需要严格戒酒;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据具体病毒类型采取相应的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去除病因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例如儿童停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时,要选择替代药物并关注替代药物的安全性;老年人停用相关药物时要评估停药后的整体健康影响等。
2.保肝对症治疗
药物选择及考虑因素:可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脏有潜在损伤风险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肝脏负担小、安全性高的保肝药物;老年人使用保肝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相互作用等。



